微信分享图

再谈地域文化

  前一段时间参加了一个有关地域文化的小范围讨论,这是个老话题,不过有些随机的想法觉得有必要记录下来。

  有人提出“一个艺术家要以个人面貌个性特征出现有没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征是无关紧要的”,作为一个艺术家以自己的个人面貌出现这点是无庸质疑的,特别是对前些年出现的“黄土画派”“贵州画派”“云南画派”等有着很强的针对性,那些画派没有强调艺术家个人的气息,以黄土云贵这种地理位地貌特征来概括创作者,从而淡化弱化了艺术家本人,好象他们只能画这种“特色画,才能真正具有民族性,从而具有世界性”。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随着“新生代”“近距离”王朔小说、摇滚音乐等文化现象的出现原有的大一统文化结构,主流趋指,被迅速地、不断地消解着使当代文化艺术界自然进入了多元局面,这一点在学界早已成为共识,上述诸多的艺术创作者,他们表达对自己身边人的关注,对自己现实生活场景的再现,将无奈、无聊、亦或兴奋、麻木甚至泼皮状态合盘托出,“地域型艺术家”这一限定性划分已被悄然突破,地域文化这一提法也不为各地艺术家所重负。

  近几年画界的圈子常听前辈们说:“现在的年轻人画的越来越像了,看不出哪是西北的哪是内蒙的……。”为什麽会有越来越像的感觉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三点:

  1.是超出了他们以往的评判习惯和标准,用原有的区别方式的确很难鉴别,自然也就觉得越来越像其实这正说明现在的创作环境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宽泛自由可作多种选择的时机,显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事业渐趋成熟的关键一步。

  2.随着艺术创作者从新审视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的生活,对人本问题的终极关怀进入自觉状态,以及当代美术从整体上讲由对形式语言的探索逐步向“大美术”即文化范畴转型,必然形成相应的评判标准。

  3.有了上述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必然要求艺术创作者拥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图象来源文史哲多方面的积累而这些基础要求,作为条件在今天并不是很难作到的,我们可以通过发达的出版业、新闻界、图书、杂志电视、互连网及数量、样式、庞杂的各类展览等多种媒介摄取补充自己所需今天在全球一体化的步伐中人们的生活用品生活习惯、方式、生存观念受到欧美强势文化的影响,地区、地域的差异逐步减少,艺术创作者生活在其中自然有了许多的相同,使他们面对生活时必然会生出许多相同的感知,作品也难免相近似。

  不过我们重提地域文化是必要的,地域文化的问题小至国内各地区同中心城市,大到中国同世界经济、文化中心之间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我们对他应有一个新的理解和深化。

  首先应该把他作为一个公共的文化资源而不能把他当作一种狭隘的地方特产为本地区人所专有其实对地域文化,开发和再创造,作的比较好的艺术家往往还不在本地区生长。如国画家石鲁,当代的吕胜中,包括徐冰的拓印长城、隋建国中山装、张小刚中国家庭系列放在世界艺术圈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文化问题。当然这和艺术家个人的秉赋有关,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创作者本人所处的角度,只有站在一个较高的文化层面,宽泛的思维模式,深入体味地域文化,使其成为一种人文资源有机溶入你的作品,而不是划分艺术家的尺度使你真正贴近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贴近生活的脉搏,在明确的个人面貌里成为一种重要因素。进而形成本土文化新生长点的基础之一,使创作者不为地域文化所限、所困。

  最后,我想说地域文化这种真实地、有意味的存在,一定会在不同时间让我们对他再生不同的思考。

作者:戴耘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