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近代人發現科學與藝術,到了一定進程,就會走到一起來。實事求是的科學,和浪漫色彩的文學藝術,本質上是不可分離的事物的兩面。
從事社會科學的學者,和文學藝術的關係,比自然科學家還要密切。
眾所周知,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不僅是應運而生的大畫家,又是一位藝術家、軍事學家、工程師、物理學家、解剖學家等等。他把藝術、文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集於一身,這種驚人的天才,古今中外,數不出幾個。但達.芬奇留下了不朽的繪畫傑作,為後世景仰,其他的科技成就,則僅是大量手稿,而沒有完整的著作傳世。
東晉時代的顧愷之,既是詩人、文學家,又是早期傑出的大畫家;北朝的楊子華,是個工藝、文學、繪畫的多面手。隋唐時代的閻立本、立德兄弟,是建築師而兼畫家的。像王維一樣,既是畫家,又是詩人的,唐、宋時期,為數不少。蘇軾在詩、畫之外,又是文章的大家。
但是,一位史學家、語文學家、佛學、敦煌學、美術史學著作等身的學者,而又是一位畫家,這在過去,卻是罕見。
饒選堂先生的學術成就,早已為中外學者所公認。正由於選堂先生精力過人,他並不局限於學術方面的發展和詩文方面的成就,人們又能夠欣賞他又一個方面──書法和繪畫的佳作。
宋初的學術文化,承唐、五代之後,產生一個新局面,佛學摻和了理學、社會思想產生了文化。拿繪畫來說,也逐漸由「成教化、助人倫」轉向於個人意志感情的發抒。「畫是無聲詩,詩是無形畫」,把畫的作用等同於詩,畫家的修養越深,繪畫的成就越大。那時的美術史家鄧椿,便公然提出「畫者,文之極也」(《書繼》.卷九)。這句話就代表了中世紀以後的美術思潮。「文人畫」在五代、宋以後,佔了美術創作的主要地位。
六十年代逝世的唐瀾先生,認為顧愷之以前,繪畫多操在工匠的手中,他們處於社會下層,缺少文化修養,不能提高繪畫的文化內涵。顧愷之門第高華,是詩人、文學家,有中上層社會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經驗。因此,顧愷之出,以一個有高度文化修養和生活接觸的文人從事繪畫,不但提高了工匠固有的手法技巧,也豐富了題材的深度和廣度。顧愷之以後,中國繪畫從工匠掌握的初級境界,提高到詩書畫合一的高層次文化。
選堂先生的畫之所以「落筆便高」,是和他廣博的學問分不開的。鄧椿早就說:「其為人也多文,雖有不曉畫者寡矣;其為人也無文,雖有曉畫者寡矣!」(同上)饒公以其天賦,致力於學術書畫,他既有令人羨慕的古今中外藏書,也有不少的書畫收藏和參觀公私藏品的機會,他讀書講學,足蹟遍及歐、美、日本、印度;國內的名山大川,無處不有他的屐痕。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之外,加上他自己所說的:「我自認是一個勤奮的人。」這就足夠成為一個卓越的書畫家的條件了。
近二十年來,衹要到香港,總有幸把晤選堂先生,也不止一次參觀他的書畫展覽。最近還有機會在他的畫室裡細讀他的近作。饒公的藝術,十年前我心裡認為書好於畫,近來他的畫境蒸蒸日上。看起來畫的用功更多於書。饒公的書和畫,都是寢饋諸家而不宗於一家一派的,因此便早已形成自己的風格。最近完成的一幅長卷,有漸江的簡練潔淨,也有石濤的淋漓氤氳,這兩者的融合,是一個極難處理的手段,如果作者沒有深透的領會和實踐,是很難辦到的。不但用筆用墨的精到,淺絳淡青的美妙,令人欽折,衹是一開卷便有書卷氣,已難能可貴。
一般文人畫,多數畫幾筆花鳥或幾筆山水,甚至梅蘭菊竹,擇一專精,就算到家。選堂卻打破了這些局限。曾見他臨錢舜舉的《洪崖仙人圖卷》,揣摩霅翁所作人物,醇淨溫穆的用筆和色調,細緻精微,一絲不苟。說明他是衝破了文人畫山水花鳥、梅蘭菊竹以遣興的約束,認真地向高深求索。去年(一九九二)在香港大會堂的展出,說明瞭他的書畫在題材、風格方面早已躍出於文人畫範疇之外了。
以畫入禪或以禪入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南宋的梁楷、石恪、牧溪、清初八大、石濤,雖然筆墨風格迥然不同,但都可以說是從禪悟參修得來的精神產物。上面說到選堂先生的畫「落筆便高」,正是由於他平日禪學修養高,筆墨沒有執著,把有、無、色、空融化在丹青裏面,這種不去標榜禪而深有禪意的書畫,在饒公的作品中,往往得之。
饒公曾因支道林有「窮理增靈光,昭昭神火傳」的句子,寫過一首絕句:
「水影山容盡歛光,靈薪神火散餘香,拈來別有驚人句,無鼓無鐘作道場」。
這首絕句,應是選堂先生在書畫藝術上所追求的境界。八大山人說:「文字亦以無懼為勝,矧畫事!」無鼓無鐘,「空所有」(石濤語),然後才能無懼,才能「有」。饒公常常謙虛地自稱他「作畫寫字,衹是搞笑。」這搞笑,應是饒公的公案禪語。
我比饒公差長幾歲,愛好書畫,也學著做點美術史的研究,與饒公勉附同好。但二十年來,眼看饒公書畫的進境神速,文史方面的貢獻日大,饒公的成就,使我自己感到相形見拙,落後得很多。「少壯不努力」,衹好借饒公來策勵自己。最近承他囑為近刊書畫集寫一短文,更加重了自己的惶恐。謹盡所知,就正於大方之家。
一九九三年七月苗子識於瑞士之蘇黎世旅次
黃苗子
作者:黃苗子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