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图为:周韶华在工作室 记者魏铼摄
前日,记者走进84岁的画坛大师——周韶华的画室,在他的“艺术工厂”探寻他艺术创作的奥秘。
周老画室里有两类珍宝,一类是他艺术创作的成果,每日笔耕不辍的他,作品摆了一地;一类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之一——书籍。在周老的画室里看见林风眠、潘天寿、李可染、八大山人的画册,不足为奇,见到英文、日文、西班牙文的国外名家画册,也在意料之中,但记者无意中瞥见先生茶几上摆着两本儿童画册。“小孩子的画很有味道,我还在向他们学习。”周老哈哈一笑说,“艺术要有天真一面,我们要返老还童才有味道,不然老气横秋了没意思!”周老说,齐白石老年的作品就很诙谐,很好玩,这些童趣都是小时候的记忆带来的。
只要没有社会活动,周韶华大多数时间都在画室里度过,从早晨画到次日凌晨两三点,有时候睡下后突然有了灵感,他又起床继续画。“现在年纪大了,孩子们不让我晚上画画。”如今到了晚上,周老便翻翻这些画册、资料。他还经常翻看西方油画家的画册。《大河寻源》、《梦溯仰韶》、《汉唐雄风》、《大风吹宇宙》……周老在创作这些系列作品时,通常用脚步丈量广袤的土地,以寻找创作灵感,但无暇采风时,灵感便要向书中求。周老说,每次创作前,他都要阅读很多书,离开生活原型的创作那是杜撰。
记者凑近书架,发现许多书内夹着密密麻麻的纸条。“这是我早年参观鲁迅故居时得到的启发。”周老说,鲁迅的每本书里都夹了很多写着记号的条子,书里的一个词、一个句子都可能启发出一篇好文章,做好记号,很方便再次阅读。
周老把他的画室称为工厂、车间、仓库、百宝箱,他离开这里,创作就不顺手,除非到了夏天,开了空调也解决不了高温的影响,他才会出去两个月,因为,在这种状况下,纸会很干,颜料的状态也很糟糕,影响创作。
一张7米长、2米宽的大桌子,一面9米长、3.2米宽的磁铁墙,还有地板,便是周老创作的地方。在这间画室没盖起来之前,周老创作大画时总得出去找宽敞的地方,比如到武钢、一冶找车间。“要是早10年有这样的工作室,我创作的大画会更多,那时候精神又好。”周老笑着“抱怨”年纪大的烦恼说,真正的大画要在地上画,但年纪大了在地上弓着腰画画,腰很疼,蹲着画又起不来,跪着画膝盖又疼,画画时要不断地变换姿势。
之外,这间艺术工厂里还有一些周老的“秘密武器”。其中有1945年在山东获得的山马毫笔,他已用了60多年;另一个“秘密武器”就是一台音响,绘画时,周老经常会放音乐,“画大海的时候听着大海的奏鸣,那个状态就很好。”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