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书写的艺术:被书写的图画

  广泛的当代国际书法艺术展

  威斯巴登(Wiesbaden),德国中部黑森州的州府,2011.5.3——2011.5.23。

  在德国首次一起展出东亚、阿拉伯及欧美三大文化的当代书法艺术,虽然每个文字系统的表现方式不同,而这个展览探索的,是不同文化不同书写之间的共同点。

  这次展览的高潮是2001年5月17日和18号的两个晚上。那两天王冬龄教授现场演示了书写的高雅艺术。在三条细长的宣纸上,王教授握着一只巨大的毛笔用漆黑的墨水写下古老的、富有哲学的文本。我们应该默默观察这只有几分钟的持续书写行为的准备工作。灰色的毡子被扑在大展厅中央的地下。然后那三条细长的宣纸被展开,纸张的棱角小心翼翼地用胶带纸黏在毡子上。一瓶黑色的墨汁被倒进桶里,再用水把墨稍微冲淡。那只巨大的笔,浸墨,一次又一次浸墨,再拿出,再浸墨。然后艺术家脱掉鞋子,穿着袜子走遍了整个白色纸张。艺术家的精神聚入了那大片白色纸面。展厅内变得一片宁静。艺术家自己已经意识不到有观众存在,他进入了忘我状态。

  他又把笔沾在墨水里;他的助手抓住了墨桶。——艺术家在此停住了小片刻,最后再瞭过白色纸张,——突然提起笔来,在纸张的最上端方落笔,再提笔,在略错落之处再落笔。他用一个大动作在白色的纸上连续写一条一条的线条,有的短一点,有的长一点。倒着走,艺术家的手好像被神灵指挥着一样,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字。如果写到一个很长的竖笔的时候,这根线条不像欧洲人偏爱的,像用尺子写的那种直,而是很文雅地,有时往左有时往右,弯过去。这种弯曲的变化是生命,是艺术家王冬龄的脉搏。跟随着那些直线和转弯,跟随者毛笔运动的节奏,对观众来说好像在看音乐。艺术家的每一个,哪怕最小的动作都被笔的细长、沾满墨水的毛颖记录下来。像地震仪一样,毛笔黑白分明地显示艺术家每个情感波动、每个颤抖和震动和每个力量发动。如果能看明白这一切,就能“阅读”艺术家在书写过程中所展示的内心世界。艺术家王冬龄从他居住的地方杭州来到我们这里,威斯巴登(Wiesbaden)。使我们能够见识这一切,我们应该感谢他。王冬龄自己宣告:“我爱书法,因为在书法艺术中我发现了自己。”书法艺术作为寻找自己的一种途径,是东亚这门艺术的一个核心内容。

  在电子数据处理的时代里,文字也被电子化,灭迹在无限制的、不可见的存储媒体内。只需要按键,而文字从黑暗中被显现出来,无物质的在屏幕上闪开,而最后又消失。

  书法家手握毛笔,在书写的运动当中完全体验自己。百分之一百,他是个个体。

  书法艺术具有培养自己性格的高度潜能,这点应该让世界各国的教育学家明白。书写是人类,人类发展的一种崇高的文化,它的内涵远远超过信息传达的技术。

  Christian Scheffler著

  尤丽(Lis Jung Lu)译

作者:Christian,Scheffler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