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记得1986年深秋,我从黄山到南京时认识了玉明。其后他移居深圳后,经常到他家里谈天论艺。
在不断注视玉明的山水画发展和彼此交往的二十多年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不仅对艺术充满激情,而且为人十分谦厚爽直,对绘画艺术从不随波逐流,更不阿谀谄媚,坚持我行我素,诚心诚意地投入他喜爱的绘画事业,为中国山水画的创新而努力。
玉明除了喜欢描绘我国名山大川及江南水乡之外,近年还经常画香港、深圳两地的城市近貌。如银蛇般在半空迂回的高架天桥,高高低低、密密麻麻如迷宫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街道和奇形怪状的新型建筑物及笔下的香港浅水湾、海洋公园等,无不蕴含着传统山水的优良笔墨技巧、强烈的时代气息以及个人面目。
为什么玉明的深港写生作品具有如此魅力呢?我想,除了他的山水绘画基本功极其深厚之外,最重要的是在创作过程中他善于画,善于思,而且还善于发现,善于选择,善于概括和善于取舍。同时,平日还勤于外师造化,深入生活,不断写生创作。
回想玉明每次来港时,从不迷恋于娱乐以及购物场所,而总是喜欢看画展、逛书店,喜欢走遍港九新界观察发掘题材,东奔西跑地在香港街头速写。
其实,香港本来是个地小人多的地方,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是国际金融贸易及货运中心,也是工商业发达的现代化城市。虽然没有名山大川,但百多年来汇合的中西文化,交织出其独有的事物万象,吸引了不少中外的画家,如黄宾虹、黄般若、丁衍庸、曾景文、宋文治、吴冠中、邵宇、陈福善、江启明、李维陵等,都以各种手法来画香港。使我欣嘉的是,玉明兄也加入了画香港的行列,而且还是后起之秀。
诚然,以中国笔墨来表现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是相当困难的。如画得太写意,或寥寥几笔,很难表现出现代建筑物的特色,看来不够充实;若以千笔万笔工整细致地去描写,虽然画得真实非常,但看似“卖楼广告”,既乏味又呆板。
细读《宋玉明香港深圳写生作品集》后,不但没有感到呆板乏味,而且在工意兼备的笔墨里,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同时,面对玉明兄这批兴味无穷的香港、深圳风貌写生作品,不禁令人缅怀和惊叹,缅怀的是昔日具有地方色彩的风物已逐渐消失,惊叹的是拆卸不久的陈旧楼房,转眼间又变成一座座的摩天大厦,为这两个世界知名的大都市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作者:莫一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