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51平方问答卢征远

  1你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的,隋建国的研究生。你对传统雕塑的认识是什么?什么叫雕塑,它注重和强调的是什么?

  学院里的传统雕塑有两个方面,西方的和中国的,西方传统雕塑很大一部分是在写实范畴里面,注重解剖比例和对人体的的表达,主要介乎于米开朗基罗和罗丹之间。中国传统雕塑以佛窟造像为主,更重传神写照。

  “雕塑”这个词的含义在今天已经被拓展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雕塑,还包括一些实体性和物质化的装置和其它艺术形式。

  雕塑主要注重和强调的是形体,空间,材料等物理的属性,雕塑不只是视觉还有触觉的部分。

  2《每天一件作品》是你2010年的主要作品,持续了80多天。你在街心绿化带种的玉米长大了吗?路边绿化带里种的韭菜呢,收获了吗?

  有点可惜,玉米没有了,可能因为在那样一处鲜花绿草的景致中外形太扎眼,被环卫工人铲除,不过还好韭菜有,大概因为它隐藏的比较好,和周围的绿草很像,所以免遭此劫。

  3从中央美院附中到本科再到研究生,艺术训练在你人生经历中占了很大比重,为什么成为自由艺术家后又一次主动选择了一个集训式的方式进行创作实践?和在校期间的被动训练有区别吗?

  我是本科到研究生都在中央美院读的,附中不是。

  选择这样的创作方式与隋老师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也有自身的性格因素,不希望自己总是一个样子,希望有新的面貌和多样灵活的方式进入当代艺术的语境,这是大背景,具体去用这种方式创作是有些自己的具体问题和一些契机引发的。

  我有大概十多年时间都在学院的背景下,我也反思这个问题,所学与在创作中的使用,应该会越来越明确自己最擅长的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但对此我还是很放松的看待。

  在校期间,我觉得在美院并不被动,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隋老师给予更多的是启发和引导,包括具体操作的经验,所以也没有想象中的对于美院教育的反弹。而且看中国当代艺术中大部分艺术家好像都有学院背景,这是由很多因素造成。

  4完成这件作品后,你对国内传统的艺术教育方式有什么新的看法或建议吗?

  美院现在已经在传统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有了很多改良,包括新的学科建立,工作室方向的调整,教师对学生创作的引导等。我觉得在艺术创作上还应该更放松和灵活开放,否则在进行系统教学时容易形成定式,同时建立学科之间桥梁,训练与创作的过渡,让每个人更好的找到真实的自己,然后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

  5你觉得训练在教学中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现在什么样的训练对立志成为艺术家的学生最有帮助?

  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还是容易被表象迷惑,教学能提供一套相对专业的路径,让学生不至于走过多弯路,能更好的思考判断,进入专业领域。当然也有训练的问题,比如可能会在一种训练模式下,产生类似结果。

  通过某种训练能扬长避短,寻找到自己特有的东西都是有帮助的,训练要因材施教,艺术教育很难有一种方式适合所有人。

  6当创作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每天日常行为的一部分,变得真正日常化,艺术与生活间还有距离吗?这样的创作方式与一年一件作品有什么差别吗?

  我目前还是认为艺术与生活是有距离的,只是每个人拿捏的分寸不同罢了。

  每年一件的话我要活100多岁才能做完去年的作品。

  与一年一件作品的差距动起手来会感到,这可能是想作品与做作品之间的距离。

  这次做的作品也是想用实践去思考,用多一些的实践带着问题,在黑暗中伸出手去探摸着走。

  7你关于“艺术创作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问题的理解在这件作品完成前后有变化吗?

  有一些,在做完这件作品我对艺术创作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的理解更为灵活,但也是抱着尝试的态度,我很珍惜这样的状态,对很多事情依然存有好奇,而不是得到固定的理解。

  8在经历了艺术创作日常化的实践后,你现在觉得艺术创作的最理想状态是什么?

  创作的最理想状态是有蓄谋的胡作非为,更多的实践,偏执的,建立系统并进行干扰,把水搅混,“水至清则无鱼”。

  9这个过程中尝试过各种看到的、听到的方法,揣摩怎样完成作品,渐渐地对于艺术创作完成了一个对包括概念、样式、方法论在内的资讯型知识的挖掘和消化过程。这个过程很像中国当代艺术多年来整体实践的缩影。从整体上看,中国当代艺术的这个过程是不可或缺的。劳心费力,紧张、焦虑迫使你不断寻找各种可能性,集训一样的方式让你个人最终的收获是什么?

  一大堆作品。

  10完成那些作品的过程中,你对其他国内外艺术家的创作有更多的理解吗?对你后来解读别人的作品有什么影响吗?

  在过程中,其实没有太多时间去了解。但在之后看待其它艺术家时有更多的理解,就像亲手打过大理石雕塑后再看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又会多一些理解。这让我更放松的,认真的,系统的看待别人和自己。

  11那个阶段,生活状态与创作状态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呢?

  还有点后遗症,这样还不错,放大生活中的很多体验和让自己对创作更敏锐,也带来更多灵感来源,同时也让艺术创作不再背负太重。

  12最近有什么新作品吗?

  在考虑中,新作品有部分是之前的发展,有部分会比较突兀,可能是很分裂的多个线索,来干扰自身。

  因为我对“成熟”保持怀疑,包括对一个艺术家的固定的品牌性的认识。

  13现在的创作思路较之《每天一件作品》之前的差别是什么?

  淡定

  14完成这件作品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艺术”有答案了吗?

  什么是艺术是一个没法说圆的事情,只可意会,慢慢接近,每个作品都是组成答案的一笔。

  15说句半开玩笑的话,同时也是认真的建议:你应该为自己的这个作品做一个出版物,那将是一件全景式的、全能全要素的当代艺术百科全书。

  恩,这使我浮想联翩,感谢你的又一个很不错的建议。

  我还在想或许可以把自己做成一个全景式的、全能全要素的当代艺术百科全书型艺术家。

  16与50-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相比,你们这代年轻艺术家特别是80后出生的艺术家作品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你同意吗?原因是什么?

  我自己没太想过“这代年轻艺术家”这事儿,但去年好像多了些“日常”的讨论,其实我觉得大家都跟日常很贴近,以前也是,只是可能他们那时的日常,现在我们今天看来已经不日常了

  17你能介绍一下自己的其他作品吗?除了在“51平方”项目中展出的之外的。

  雕塑,油画,摄影,录像,行为,的作品基本都做,我就是希望能铺出一个大的基座,也许这样才能摞得更高,也不至于让我厌烦。

  在“51平方”项目中展出的每日一件作品的实践之后,在大声展和尤伦斯的“84天84件作品”都有继续,去年每天做一件作品的数量接近150,也算是在这事儿上过把瘾。

  18你的家乡大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总是能听到她的名字。按我们的想象,一个濒海的城市是不是应该有“海的女儿”、“海神”等等诸如此类的雕像?

  我是15岁来的北京,基本上每年只回一次大连,其实对大连已经记忆模糊了。

  更多的是12年前大连的印象。

  现在对大连的印象是大连海鲜。

  大连的城雕还是很多的,有老虎,牛,体育类的雕塑,大连还是一个很注重形象的地方,无论是城市还是人。

  19当我们说在创作一件作品的时候,我们是在创造吗?还是发现,还是挪用,还是怎么样的?

  “创造”,“发现”,“挪用”,讨论这些词好像容易陷进去,做作品就是做作品,什么手段都可以,“不择手段”的达到希望的效果,其实都可以,也都能做出好作品,关键看哪种适合你自己并能坚持且做出强度。

  20你知道有本叫《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的书吗?你觉得是不是需要来一本《一个艺术家的自我修养》?

  周星驰好像有本演员的,艺术家的好像类似的也已经有了。我倒是看过一点,有各种角度对艺术家修养的阐述和分析,但内容太模糊,东说一点西说一点,似乎很全面,但有时候是需要偏执且自信的观点。

作者:卢征远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