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2-15 00:00
Artforum-CN
艺术论坛中文网作为国际知名艺术杂志《艺术论坛》(Artforum)的中文平台,自2007年成立以来,以其专业的作者队伍及广阔的视野,成为了解国际艺术动向的重要的窗口,为华语读者持续提供丰富优质的艺术讯息和独立艺术评论。
2014年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展场外围
本文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顾问策展人刘秀仪(Venus Lau)为艺术论坛中文网撰写的有关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的展评,展览将持续2015年3月31日。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为“社会工厂”,旨在反映现代和社会体验之间的关系。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由德国作家克鲁格的《情感纪事》引出了本届双年展的讨论话题:快速与缓慢变化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主观和客观、主观和物质之间的一种关系,也反映出手工劳动力和创意劳动力之间的关系。试着诠释这些关系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现在艺术家觉得有必要通过一些古老、缓慢、传统的形式来诠释我们当代的时刻。
在贾樟柯2004年的电影《世界》里,主角在模仿世界名胜的雕塑之间渴望自由,没有出过国的她天天流连世界的幻影中。双年展经常通过艺术稜镜折射世界;此类展览的鼻祖—威尼斯双年展诞生于世界博览会兴起的年代。当然今日双年展反映的世界,不是现代主义的理性透明凝视照亮的水晶宫,而是不断膨胀的多重宇宙。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的主策展人安塞姆·弗兰克(Anselm Franke)接通 “工厂”(安东尼奥·内格里和迈克尔·哈特在他们2000年的著作《帝国》提出)的概念,审视延展到“无束缚的社会地形”之外的工厂制度。这样的“社会工厂”中商品拜物教对剩余价值的狂热,将物质生产转为对社会关系生产。经济与社会生产不再外在于彼此,而是互相联系。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述联系面对某些艺术家对社会经济现实的直接指涉。陈界仁的装置中包含录像《帝国边界I》(2008-2009)的若干剧照,在这部围绕申请美国和台湾签证过程中被拒签经历展开的影片中,台湾政治地位带来的后遗症与全球资本潜流以及后冷战遗产同时显露形状。季云飞的画卷《三峡库区移民图》(2009)将山水画中潜伏的遁隐心态,对照淹没于国家水利工程宏大规划下的众生相。尼尔·贝卢法(Neil Beloufa)的讽刺录像《统治世界》(2013)邀请非专业演员扮演国家元首,表演讨论国际大事;与当代现实一样,假元首们的讨论最后也往往以战争告终。亚当·布鲁姆伯格和奥利弗?查那林(Adam Broomberg/Oliver Chanarin)则选择从物质性的角度审视冲突战乱。两人深入战乱中的阿富汗,把相纸在当地曝光,作品《无人战亡之日》(2008)由此诞生—相纸上随机、抽象的图像以摄人心魄的直接性拒绝对致命冲突做任何表征,直接的物质性让人想起柏拉图的比喻:记忆如同一张蜡板,思想在其上留下印记。
陈界仁,《帝国边界I》,喷墨打印,2008–2009
尼尔·贝卢法,《统治世界》,高清视频,彩色,有声,27分钟,2013
在《统治世界》中,巴娄法邀请了一群非专业演员,并将他们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虚构的国家,演员们扮演这些国家的总统、内务部长、军队将领等角色。他们穿着人们印象中刻板的服装,用政治家的口吻讨论地缘政治问题。作为国家和政府的代表,他们的任务是解决各种危机,如失业、人口过剩、经济和财政困境,但通常到头来似乎只有一种解决方法—发动战争。
亚当·布鲁姆伯格&奥利弗?查那林,《无人战亡之日》,独版手工冲洗摄影,76.2x600cm,2008
2008年6月,亚当·布鲁姆伯格和奥利弗·查娜瑞前往阿富汗,走访在赫尔曼德省(Helmand province)前线作战的英军。他们没有带相机,只带了一卷相纸,装在一个简易不透光的纸板盒里。艺术家没有选择用摄像设备纪录战争的残酷,而是将7米长的相纸铺开,在太阳下曝光20秒。作品刻意留白的做法与其创作背景相互呼应,该背景就像一场荒诞的表演,而英军毫不知情地扮演了主角。
为了消除现代主义同质化的社会叙事,双年展还让边缘的力量发声,通过展示指涉历史或边缘性时代以及格式的作品,强调中国的复杂性。其中包括赵延年于1974-94年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版画,以及在当地被视为外人的泰国华裔抽象画家/诗人陈灶(Tang Chang)。那边厢,部分作品以转喻和挪用探索隐藏历史的微妙指涉。《被分割的风景》(2014)以一排中国南方常见的防盗窗花(部分纹样,例如方胜,可追溯到元朝)和场内的风做雕塑,是人类世(anthroposcene)中人与自然之间内外辩证法崩解的隐喻。亚历山德拉·多曼诺维克(Aleksandra Domanovic)的《梦》(2014)是一只拿着阴阳符号的铜色义肢,此以三维打印技术复刻的“贝尔格莱德之手”(世界首个具有五指的义肢)来自艺术家对前南斯拉夫的长期研究。瓦解的前共产国度、国家于个人的身份、后人类身体的想像如泡沫般互相挤压,凝固在姿态优美的假手上。这一让人难以捉摸的物体同时指向了不远的过去曾经有过的发明与借用,以及不远的未来即将到来的控制论影响。《世界上的窗户》(2014)中的时间同样是非线性的:排列整齐的小屏幕宛如塔科夫斯基的《飞向太空》(Solaris)的太空站内景,黄汉明在其中寻找中国流行图像历史中女性身处太空的形象—邵氏电影中的嫦娥、中国首位女太空人的访谈、《2046》的王菲—以此展开他的未来考古学。
刘窗,《被分割的风景》,混合媒介装置,2014
住家窗外的的防盗窗,曾是80、90年代生活的中国人共有的生活体验和记忆。它如一道铁笼,防了屋外的贼,隔了屋内的景。防盗窗上的简单装饰图案,形成了日常生活中人们每日都会见到的被固化的视觉模型。刘窗为这栏增加了一块屏幕,这些几十年来被固化的已渗透入生活中的窗棂符号便瞬间灵动了起来,又成为了窗户内外两边的不同风景。
亚历山德拉·多曼诺维克,《梦》,混合媒材,2014
多曼诺维克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刻这只假手,随后将之创作成各种雕塑作品,握有特定的物件和标志。在上海展出的这个版本取材于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创作的《梦中在阿拉米达公园的一个星期天下午》(A Dream of a Sunday Afternoon in Alameda Park),画中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正是拿着一个阴阳符号。在中国的背景下展出,这只假手也告诉了世人,控制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创造,因为其创始人诺伯特·维纳 (Norbert Wiener)曾在上世纪30年代于北京的清华大学工作。
黄汉明,《世界上的窗户》,影像装置,2014
上届上海双年展的城市馆借用威尼斯双年展的形式,差异只是以城市取代国家。今年由朱晔策划的城市馆《城市车间》走出美术馆,进入淮海路。繁华的购物区突显的是模糊城市休闲与劳动之间界限的晚期资本主义时间性:生产并没有因为我们下班而终止,而是继续二十四小时运转。
因此,本届上海双年展不断提醒我们,种种社会建构背后是资本的力量—也许再没有比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更能体现该力量的地方—从这场展览来看,这股力量向我们昭示的未来充满了混乱和无效。展场里的艺术作品暗示,无论是哪一种图景,社会工厂的产品都需要特别小心处理—也许甚至得用一只人造假手。
? ARTFORUM.COM.CN,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来源:艺术论坛Artforum中文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