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乡村年集:《逐渐消失的年味》著名摄影家肖殿昌作品欣赏

2015-02-21 00:00

乡村年集:《逐渐消失的年味》著名摄影家肖殿昌作品欣赏 摄影作品欣赏 摄影作品欣赏

hrblxw

欣赏国内外摄影佳作

肖殿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75年开始摄影,在各类报刊发表摄影作品和文章,有49幅作品在全国摄影比赛中获奖, 2000年荣获黑龙江省文艺精品1等奖,2001年分别获黑龙江省和佳木斯市文学艺术优秀创作奖,2005年评为佳木斯市先进文艺工作者,2012年第八届中国伊春冬季摄影大赛金奖获得者。3次参加平遥第7届国际摄影展览,摄影作品有《东北乡村生活》、《关东风情》、《百姓名家故事》、《百姓传家宝》;《最后的家园》;《没有光环的英雄》;《森铁工人》,《最后的蒸汽机车》;《赫哲族民俗》,《鄂温克驯鹿》,《鄂伦春狩猎》,《雪域晨辉》(组照)等。2010年和祝全一为黑龙江拍摄制作了《壮美黑龙江》大型画册,在哈尔滨展出专题大型摄影展《壮美黑龙江》,并致力于研究数码高品质图像。目前,在北京电影学院以客座教授身份从事高品质数码摄影的研究和教学。

















































































《乡村年集》是继我的东北民俗《东北大集》拍摄的续集。选择拍摄这个专题,秉承了我立足拍摄即将消失的东北民间民俗风情的旨意,主要是想多保存目前中国年味逐渐淡化和一些积极向上的风俗习惯。拍摄前在主题立意的时候,主要考虑应该突出两个重点:一个是寻找拍摄那些即将消失依然存在的很少的民间生活习俗和劳作方式,二是抓拍那些富有生活气息生动的集市故事。

东北是个移民多元文化地区,千百年来,有根深蒂固的当地居民和少数民族生活习俗,也有外来南北方融合的“闯关东”文化习俗。过去常讲的“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十七八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这些老三怪大概40左右的人都很少有人见过,至于后来还有很多的“十二怪”、“二十怪”,当地的和后来融合的多了去了。什么满族的房子、大酱缸、南北大炕、狗马拉爬犁、老皮袄大棉裤、大锅台等等。还有过年的民谣一套磕,“二十三灶王送上天,二十四扫灰尘,二十五做豆腐,腊月二十六厨房炖大肉,腊月二十七开始宰公鸡,腊月二十八家家白面发,腊月二十九人人贴倒福,腊月三十熬一宿。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这些传统的民俗民风都是中华民族的吉祥团圆的好风俗,可惜在现代生活和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开始了淡化。

那么,东北年俗中的乡村大集还有哪些留存可拍的老民俗风情呢?早年,农村赶大集是七里八乡赶一集,物质不丰富,交通不便利,人们起早贪黑,赶着牛马车,肩扛人背拉爬犁随处可见。那时要过年家家包豆包蒸馒头,杀鸡杀年猪,包饺子呼肘子。人们过年能穿新衣,也是大棉袄大棉裤,狗皮帽子大皮袄,花头巾,红绿褂子,用现在的眼光看,真是土的掉渣。可现在生活提高了,人们文化也多了,大集摆在家门口,吃喝啥都有,超市随吃随买,青菜水果要啥有啥,天天过年。时尚的羽绒服,皮夹克,各种时髦的服装随着农民工游走四方是遍地开花,很多农村的年轻人穿戴和城里一个样。即使是这样,现代的新农村还没有全面普及,很多农村至今还沿袭保存着一些古老的民俗风情。就说农村集市,虽然大集摆在家门口,少不了肩扛人背,不像城里人开车打车拉年货,有的就是前街后街,买完成箱成捆的年货,用绳子一拴拖着就回了家,有的推个小车拉个小爬犁几步就拉了回去。还有稍远一点的人,有的开小拖拉机拉一车人,有的干脆直接拉个爬犁,赶着小牲口车来赶集。还有一些老年人扔不掉老旱烟大烟袋,有的人冬天在外干活,还穿着大皮袄,穿着大棉鞋,戴着大狗皮帽子,这些都是东北目前留存的乡村民俗。如今,这些东西也越来越少了。我在拍摄时,一边抓拍得意镜头,一边留意寻找这些少见的的东西,一旦发现立即穷追不舍,不拍满意决不罢休。

纪实摄影的故事性要求生动感人。在乡村大集上拍摄故事,就是抓拍那些突发的真实生动的故事。农村人别看都住得挺近,屯子里围子外的,平时忙活也有不经常见面的时候,就是要过年了,人们才得闲逛个大集,凑凑热闹,此时的大集就成为了人们聚会的热闹场所。人们见面嘘寒问暖,打闹唠嗑,显现了农村人朴实热情,直率豪爽,场面热烈真挚感人。还有乡亲们和商贩讨价还价,挑选年货,不时地说笑打闹,三七疙瘩话,东北大实话,不时地引人发笑。这种真实亲切,热烈感人场面,都是我们摄影人难得的抓拍故事。拍摄他们的音容笑貌,拍摄他们的生动画面。

因为我选择了拍摄传统民俗和场面故事两条线,我的《乡村年集》拍出了一点年味。这个专题属于纪实摄影的民俗类别,真实性是纪实摄影的生命,我注重在不干预生活的情况下以抓拍为第一,但有时因为时间和瞬间没有到位,也进行了个别摆拍,我强调在摆中抓出真实,还要遵循事物的本来规律,绝不按照我个人的想法来导演。同时,纪实摄影在真实性第一的情况下,也要讲究用光、构图、对比、影调一些摄影技术,决不是简单的记录。我在光线上就是利用一上午的测光和逆光营造集市的气氛,拍摄出冷暖的影调,冬季寒冷中的烟气和雾气和人们的哈气;在构图上也就是遵循纪实摄影专题的景别的要求,注意拍摄大中场景和特写,注意交代环境,把道路民房这些有农村特色的环境拍摄进去,作为陪体增加内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取一些俯视仰视,透视的构图方法,力求整个画面变化有冲击力;纪实摄影也有个影调问题,不能简单理解纪实摄影的真实性就是照相机拍摄出来的色彩,因为照相机拍摄技术出现的色彩也不是唯一准确的色彩。我遵循不改变影像属性的纪实摄影要求,对所拍摄的原片进行了一般还原,并力争做出一个反应东北农村冬季年集的主观色调,既有民族地域特色,又有乡村温暖热烈的乡土气息。

摄影人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我是觉得我的《乡村年集》拍出了一点味道,这也是策划在先,事先准备的比较好起了作用,还有在拍摄时下了点功夫。但我现在还觉得不够味,现在这个年集拍摄范围仅限于郊区,如果扩大到市里的各市县甚至到省内各市县的有特点的农村,那就有了更宽泛更具有东北代表性了。






来源:摄影作品欣赏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 jordan811

      有意思
      01年前 0
    • 丢乐

      是呀!越长大越觉得年味淡了。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