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羊年大吉!来看一组老照片,中国人过去是怎么过年的

2015-02-22 14:21

导读:拜年啦!祝大家新年快乐,羊年大吉大利。今天小编翻来一些过年的老照片,来回味下中国过去的浓浓年味。

(来源:黄城根下微博)


一、清朝末年


近年的春节气氛越来越淡,老北京的风俗绝大部分都已绝迹,这很令迷恋传统民俗的人遗憾。随着时代发展,春节日益淡化是个无可奈何的事。百年前的春节(当时称“过年”)与现在迥然不同,现在,让我们看看过去的老北京人是怎么样“过年”的吧。


拜年作揖


“作揖”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交礼节,自春秋时期就已流传,拜年的作揖,又称拱手礼,自明朝以后广泛应用于官俗各类社交场合。拜年时作揖要采取左手包右拳的姿势,是因为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讲究以左为尊。


四合院中 放盒子


放盒子,那是一种把烟花和鞭炮合在一起放的种类,两者结合,彼此呼应。清时有《竹枝词》专写放盒子:“花灯彻夜是元宵,盒架高支望去遥,最怕层层分不断,连皮带骨一起烧。”


芝麻秸挺直,象征“长命百岁”


踩“祟”


【踩芝麻秸】

一来芝麻开花节节高,麻秸不是圆形而是带棱的,风干后踩起来声音特别脆响,所以有“岁岁平安”的含义,二来芝麻秸挺直,一般总有一米多长,象征“长命百岁”;人们一边踩岁,也就一边祈祝自己一年更比一年好,能够长远地丰衣足食,“脆脆生生”地过好日子。院里撒祭灶时买的芝麻秸,尽情地在上面踩来踩去,美其名曰“踩岁(碎)”。大人小孩一齐踩岁,那芝麻秸被踩碎的破裂声尽管远不如炮仗响亮,但噼噼剥剥的十分有趣,而且与人们“岁岁平安”的愿望相合。


正月里,老北京人时兴逛庙会


京城中各大庙会、厂甸、白云观等处都向百姓开放,这些娱乐场所都热闹非常。也有去较远的郊区如妙峰山等处拜佛,可谓人声鼎沸。这期间也有民间花会在庙会上或街道上表演,有舞狮、踩高跷、耍中幡、跑旱船等。


正月初五,这天称为“破五”,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这时妇女才可出门上街。过年初五前妇女们一般都不出家门的。


妇女出门上街 逛庙会。


百年前的孩子也喜欢买“半空”吃。

正月不剃头 剃头死舅舅


清初,满清政府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时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政府对抗,于是就用“思旧”的谐音“死舅”,编唱了“正月剃头死舅舅”的民谣。时至今日,全国仍有很多地方恪守着正月不进理发店的习俗,这倒给理发师傅们每年放了一个月的“年休假”。


天桥的民间杂耍
崇文门内大街上的一个挑夫将过年用的“密供”送往订购的富裕人家。



白云观庙会


老北京人过年时,孩子、大人的衣着都要焕然一新,大人要嘱咐孩子听话,相互间不许打架,成人之间也不许抬杠拌嘴,过年期间言谈话语切忌打、杀、死之类不吉祥的语言,偶然间不慎摔坏了盘碗,全家人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出“岁岁(碎碎)平安”,用以化解那不愉快的瞬间,创造一个和谐、吉祥的节日气氛,高高兴兴过好“年”。



12345下一页

来源:墙报热点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