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江宏伟:传统不是束缚、教训和教条 而是种精神状态

2015-03-16 16:37

  我通常不把“传统”当做一般概念的传统来看待。首先,并非以前的人就一定比现在的人画得好,而是这么多年来,这么多优秀的艺术家当中积累并产生了这么几件特别精彩的作品,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审美境界。比如,人们讲宋人的画时,其实提到的往往只是特指的某几件好作品,就像谈到宋词,我们马上会联想到几句经典的句子那样。也就是说,当时许多画得不算好的二三流的作品并未能流传下来,亦或者没有引起我们的关注,能留在我们脑海中的是经过上千年历史筛选下来的几件经典作品。所以我认为,在讲到传统时,不如讲生在九百多年前的赵佶,生在七百多年前的赵孟頫,或是多少年前的李煜、龚半千等等。这些历史上过往的大艺术家,表达了他们那个时期的审美理想,或是自己特定状态下对待自然的一种反应态度,非常敏感而又恰当地把自己的意念感受表达得相当完美。因此,对于传统的认识和学习,不要一以贯之地以为前人是怎么画的,我们现在就应该怎么画,应该怎么学,我觉得这是一种如何对传统教条化的和刻板化的认识。我个人觉得,对传统的认识,应该是在面对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大艺术家的作品,我们站立在时间长河的这一端,设法从他的作品进入,去接近时间长河另一端的他们的心灵,去尝试与他们沟通,去理解他们的审美理想,通过他的作品使我们体会到他的一种心境,通过他们作品的引导来使我们体验自身所面临的这个客观世界,那么这样的传统就不会是一个束缚,不会是一个教训和规范人的教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你自愿去投入、去理解和体验的一种心理精神状态。

  我对传统精髓是后来才慢慢认识到的,一开始并不是太懂。在早年的学画中,如果一开始拼命讲传统好,我想那种心态并不太真实。就好比一个青年人拼命讲古人好,这不仅是缺乏体验的,而且会束缚他对现实的感受力。因为古人也好,古画也好,毕竟与习画入门时的初级阶段所处的状态有较大距离,在没有相当基础的情况下,说古人古画如何好,我觉得不是真正地懂得它的好。它的精华隐在时间的底色后面,并不像处于当下的东西那样一目了然,你如果说它好,可能是假象或是迂腐。如果一个年轻人拼命讲笔墨、讲传统好,我会怀疑他是否具有感受力和才气。因为一个年轻人直接面对的是自己现实所处的和感官中的纷繁世界对他的触动。这种情况下,投身到新鲜的实践中,不断地去碰钉子、去磨合,在摔打中积累一定的体验之后,带着你的角度、你的认识、你的体验再去看古画,这时你所看懂的东西才可能是你自己的,而不是道听途说来的。现在有许多人在谈到中国画时,张口“传统”闭口“传统”的,我觉得这种氛围是个束缚,特别是初学者。因为许多艺术传统的优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直观地认识到,必须先有一定的体验才能真正懂得它,浅层的表面化的艺术往往一下子便能感受到,而深层的经典的艺术,往往不可能一下子感受到它的好。在没有一定阅历的情况下说它好,有时可能只是一种歪曲,或是一种世故。比如在开一些讨论会时,我经常看到那些画得不怎么好、层次一般的人,会一本正经地讲八大山人、石涛等等如何如何的,似乎传统变成了一根棍子,可以用来打人。我怀疑他是否真正懂得那些被他一向挂在嘴边的传统。我认为传统是一个活生生的焕发着自由生命的东西,而不是一个束缚人、禁锢人的桎梏。优秀的传统是一种贯穿心灵的永恒,尽管创造它的艺术家已作古,但他们的艺术一直在持续着优美的永无止境的言说。我在谈到传统时总是会强调某些很精彩的古典作品,因为它们焕发出一种热情、一种专注迷恋的精神状态、一种幸福、一种自由、以及与大自然交融时那么一刹那的升腾。

  许多较优秀的艺术家,他们倾其一生钻研绘画艺术,到最后才认识到了一些传统的精神,然后用几句话把它概括出来。但他们讲出来的话,往往会被后来的人曲解。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的画家,首先面临的往往是一个现代的文化情境,是在现代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审美意识,在这个审美意识的引导下,他发现了自然里面的美感。比如画一个场景、建筑、树、山,甚至一块石头的光线之间的变化,如果按照传统,比方用倪云林式的方法去画,就不是这样的画法;如果按照石涛的方式也不是这样的画法,因为这两者与一个现代画家的审美意识都有相当大的差异。但一个生活在现代的画家,他本人有长期的生活积累,在生活的磨炼中慢慢有了一种敏感的态度,渐渐地,他能认识到面对眼前的景色该采取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传达自己的感受。当然不同艺术门类的语言,自有其自身特殊的一面。比如,笔与纸的接触,所留下的笔痕墨痕,必然讲求质量感,而前人在面对他们自己的审美世界时也在他们的画作上留下一份“质量感”,学习前人时要以此为借鉴,作为一个标准,就像定音一样,要向那个标准音靠拢。好比一个搞现代文学的人,他首先要感受生活,才能发现现代生活的美感,他也要阅读古典文学,才能领会大艺术家留存来的非常凝练的东西,但一个作家不会仅靠死记硬背唐诗宋词再去创作现代小说。

  另外,一个大艺术家,晚年对传统的认识往往有很深厚的经验积累为基础,是纯粹个人式的,心得式的感悟,但他所讲出来的,与别人对他所讲内容的理解是两码事。这就像一个吃过大荤的人讲喜欢吃清淡的东西,与一个没有吃过大荤的人讲出同样的话是两个概念。比如,就我从事了几十年的花鸟画创作的体验:在我看来,中国绘画史上工笔这一类型,真正好的艺术从宋元以后已不太多,在艺术上没有宋人那么讲究。但我对宋元花鸟画的沉浸,并不是整天在宋元花鸟里面泡,而是守住了自己的敏感点,像宋人那样去静谧会心地体验生活。所以在学习宋元花鸟画时,不是要如何崇拜前代,把前人作为一个刻板的教条,而应把它视为一个活生生的体验。我们赏析、品味宋元花鸟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引导的过程,引导我们以与他们同样的态度来关注我们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这就是我对传统的一些看法。

来源:凤凰ART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