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由中国画色彩表现引启的思考

2015-04-24 11:47

  中国文化千年演绎了以五色为基础的丹青艺术,上可追溯至半坡原始古朴的彩陶、原始岩画、石窟壁画,再到长沙马王堆赋彩浓郁的帛画及古楚墓出土的漆画,至到唐宋以宫廷院体画为代表的浓墨重彩、工整精细的工笔画,宋以前重彩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形式。

  故“水墨”与“丹青”为传统绘画中的两条线,由于文人画的发展,往往使我们忽略了魏晋到隋唐一千多年重彩的历史。也影响了重彩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尤其是文人画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主张“朴素玄化”、“以淡为宗”、“以素为绚”、“素净为贵”的思想,追求“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耳”的“超逸”境界,排斥色彩的运用,这种抵触色彩表现的文化和观念,使得中国古代绘画对颜色的使用和挖掘受到抑制。

  色彩与形是一体,互为依存,但色彩不是形的附庸或修饰,各为独立,各有其自己的审美意义和价值。色彩作为绘画表现的要素之一,本身能将视觉生理机能调动起来,有限的色彩运用可以给人无限的视觉感受,而且其变化没有穷尽,色彩可以产生生命特征。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典雅、和谐、色墨一体,但由于没有把色彩作为独立的表现元素加以研究和运用,对色彩缺乏科学意义上的认识,造成问题的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是认识观念的限制,文化的排它性;二是颜色品种的限制,中国画颜色多为矿物质,石绿石青是用松耳石和绿松石磨出来的,朱砂朱膘是朱砂矿里提取的,花青藤黄是植物色,一共没几种颜色,而且矿物颜色植物色又难于调合。我们看水墨画中往往梅花的红,牡丹的红,月季的红都一样,桃花的红,荷花的红也一样,一群人、几代人、几朝人都这样画,程式化是必然的。因此我认为中国画色彩高级是它,缺憾也是它;特色是它,单调也是它。

  一、 中外色彩理论:

  放眼世界史作为色彩理论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所著《光谱》,代表对色彩事实、本质、存在的研究;另一个是德国诗人哥德所著《色彩学》,描述的是人对色彩的实际感受、感知,前者解释色彩在世界中的客观存在,后者记录视觉器官对色彩的主观创造。就这二部著作可以看出西方对色彩研究的纵深、系统和全面,我们常说理论与实践是同步的,没有相对深入实践也不会有相对精辟的理论,西方色彩理论正是建立在西方绘画色彩表现的基础上的。

  在中国美术史中关于色彩的理论应首推谢赫《古画品录》“六法”中“随类赋彩”,直译应为根据物象施于表象色彩,“赋”给予的意思,就有了主观意象的成份。“六法精论,万古不移”是中国绘画中关于色彩运用的缄言。

  西方在色彩理论上体现的是科学世界观与艺术世界观的对立,而在中国色彩画论中始终强调的是艺术世界观,反对客观地表现,应该说在色彩表现上更接近艺术表现的本质,人感受不是对物理世界的忠实反映,色彩表现中主观和客观是共存的,相互牵扯,由此生彼的关系,由随类的客观上升为赋彩的主观,这正是中国画家在色彩表现上一个基本态度和艺术观。

  二、 关于色彩的真实:

  我们运用色彩表现的目的应该是它“象什么”,但实际上我感受到的现实对象却是千变万化的,我们可以把梨子画成“灰的”或是“黑的”,梨子虽然是黄的,色彩表现的是感受不是客观真实。因此色彩表现的真实是相对的,与实际科学的真实是有距离的。就绘画而言,梨子所在环境,画面中与其它物象的关系以及画家的情绪在内的整体才是“真实”的,反之,“自然”的感知状态、忠实于客观真实的却是概念的、缺乏感觉的、非艺术性的。因此,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情绪和感觉,为什么不可以把梨子画成红的,把大海画成黄的,如果我们物象形体画的像了,就把颜色画的不像;如果颜色画像了,就把“形”画的不像,就“形”与“色”而言,两者都像那就不是艺术,用色彩表现似与不似才为高妙。

  三、 关于色彩的冷暖关系:

  是西方色彩学上的一个概念,指色彩的冷暖区别,是由视觉联想而形成的关系。对色彩冷暖关系的认识,在传统中国画及理论中都没有,既是在唐宋色彩用到极致时,在画面中虽有类似的处理,但远没有形成色彩冷暖处理的自觉。这也是传统中国画中的缺憾。虽青绿山水画运用了冷暖色彩对比的方法,但没上升到科学理性的分析,因此我认为中国画的色彩在冷暖处理上还有更大的探索空间。

  四、 关于色彩风格:

  作为一个画家,除了掌握色彩的一般规律外,形成自已的风格样式,用自己的色彩语言述说情感,是区别一个画者和画家的标尺。翻开美术史,不难发现所记载的是艺术样式的区别而不是雷同,是独特不是平庸,风格决定了一个画家的艺术品格和品位,是色彩表现的终级追求,也是说一个艺术家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语言,传达自己的色彩感觉和心灵独白,正像我们欣赏音乐,真正的艺术家一出口就独特,不用看就知道是谁在唱,而在卡拉OK里K歌模仿,每个人都一样,那不是艺术家,我们看赛尚、马蒂斯、毕加索、雷诺阿,包括中国的林枫眠、齐白石等在色彩表现上有自己强烈的特点和风格样式。

  色彩的风格样式也有品味之高下,有了特别的声音意质,不一定就是歌唱家,虽然歌唱家定有自己的声音特质。一个色彩表现风格的形成与一个艺术家的文化积淀、生活阅历和审美修养无不关系,风格之高下与画家修养品格这高下密不可分。色彩,画家之性情也。

  风格的形成不是刻意有强求,它形成的过程应该是自然而然,在自觉与不自觉中使然。往往太刻意就会失掉直实,太不经意又会失之交臂。正如我们看一篇文章,决定它感染力的,使我们为之动容或触动心灵的不是它华丽的词藻和文风,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才是要紧处。有个性的艺术语言和样式,必是画家真实情感的表达。但对风格的追求,要有自觉意识,要扬长避短,要强化、锤炼和升华,中庸是艺术的“白开水”,艺术不能无色、无味、无个性,把一种语言的优势纯化为极致,风格必显其中。总之,形成风格样式实属不易,许多画家一生都无所获,要做一个工笔艺术大家,色彩风格是核心要素之一。

  五、 关于中国画色彩的技术问题:

  色彩的独立表现在中国画的中弱项,但中国画的色彩处理有自己的解决办法,关一扇门,打开一个窗,创造出自己的独门绝技和视觉审美。

  传统的设色方法:

  (1) 设色特点:

  ①高度程式化,不求色彩丰富,不管画什么都有一个固定的套路(随类赋彩,归类施彩)来表现。②注重阴阳层次,不求光影效果。③主观性设色,以画寄情,离开物象原有色另赋别色或不着色,墨竹、朱砂竹等具极强主观性。④计白当黑,“西画画满,国画留白”无线、无墨、无色处为白,是空白,包括唐代工笔画用的古绢,虽有茶色但没留笔迹也是白。⑤以墨为彩,以线范色。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把五颜六色的物象画成墨色;由线控制色,“色不碍墨”,以线来规范色块,“以墨为彩、以线范色”突出了墨色的重要性。

  (2) 设色技法:

  传统中国画设色的方法是建立在中国画特殊材质基础上。《考工记》讲:“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含此四者可以为良”其中“材质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传统中国画重要的审美元素。中国画把矿物色和植物色与生、熟纸低材质美用到极致,使局限成为中国在材质上呈现出独特性。比如在工笔画中“层层晕染,薄中见厚”方法就充分显示了纸性、色性之美,也是中国工笔画重要的审美标准。另外,古人为了使颜色产生厚的感觉,红花要花青作底,绿叶要胭脂作底,石色要植物色作底。在色调处理上,充分利用了绢的褐黄、褐红的本色来串联画面,象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的色彩处理:充分利用绢和矿物质色的色相、材质对比,充分运用黑色(墨色)来统领画面,人物衣服大胆施绯红、朱砂、石青、石绿,相互呼应、穿插,使整个画面统一在色墨丰富的层次变化之中,画面中的着色又与古娟色形成了统一的色调,不仅突出主题,又赋予画面一种沉着雅正的意味。

  我的工笔画主要吸收了传统色彩处理方法,如用植物色作底,用石色分染树叶和衣服,使其显示薄中见厚的材质美。在色彩关系方面,主要吸收西画冷暖观念,通过冷暖的强对比,产生一种新合谐,反映自己在色彩运用上的现代观念并使画面有现代感。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陈孟昕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