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5-15 11:51
华夏收藏网 讯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他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讲出一段被湮没了数世纪的历史。他说,17世纪,当西方钟表传入中国时,它们所装配的用于准确指示时间的核心——“擒纵机构”,其实早已出现在600年前的中国。李约瑟所指的就是“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是北宋时由苏颂和韩公廉等人制造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它以水力为原动力,为了使计时更加准确,苏颂在滴漏技术的基础上创制了更符合高精度要求,能发出“滴答”之声的“擒纵机构”,可以说完成了由计时向钟表的第一次转化。
“水运仪象台”高约12米,分为三层:上层放浑天仪,进行天文观测。中层放浑天象,模拟天体运转。下层设有木阁并分五层:第一层以木人摇铃代表时初;以木人击鼓代表刻至;以木人扣钟代表时正,这些都是以听觉作为报时信号。第二层木人执牌显示时初和时正。第三层木人执牌显示一天中的百刻数字。这两层都是以视觉作为计时象征。第四层木人鸣钲夜间报时。第五层木人执牌显示夜晚时间。
如何把计时部分从天文仪器中独立出来?元朝科学家郭守敬1276年制造的 “大明殿灯漏”给出答案。《丹邱生集》中描述道:“漏中有十二个小木偶,捧着十二个生肖。每辰初刻,偶人……开小门出灯外板上,捧辰报时。”
不过,在钟表技术方面,自苏颂、郭守敬之后,中国再无更大发展,把机会让给了后来居上的欧洲。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