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6-11 00:00
传统、日常与惊喜
像很多日本当下的匠人一样,铃田滋人是在武藏野美术大学毕业后,又归乡去继承父亲的染色技艺。“子承父业”是日本的一大传统,但铃田并非被迫。他抱着“想要更好地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的心态理解和学习这份起源于江户时代的工艺,并最后让它在现代生活里开花结果。
儚花樹设计细节
和父亲一样,铃田滋人从继承传统的那一刻起,也在不断对其进行革新。他在刻有纹样的木板上着墨,通过不停变换木板与纸样的相对位置制造几何形状的花纹。通过无数次的重复以求创造出致密繁复的印花。沉默静谧,却又反过来充满复刻的韵律和节奏。
这种基于传统工艺的个人表达是铃田最为看重的部分,传统的延伸诠释了创新的可能。铃田把自己的设计源流概括为一个“型”字。这和当初他在武藏野学习日本画时所养成的站在“描绘”的视角观察世界的方式略有不同。“型”本身是受限的,这种制约性能够创造出韵律感十足的纹样,而日本画的学习经历又引导他在“型”之外探索绘画表现的可能性。两者结合的产物,便是从物象中抽取“型”,反过来引导出自然物象的细节美。
在铃田看来,这种“抽取”既是创造的源泉,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传统与现代的勾连。“工艺的巨大作用在于,将某种丰富的概念包含其中,并对这种‘丰富性’加以追问。”往复的日常、更替的四季,人们在生活中理所当然地接纳这种变化,但从未意识到“循环”与“存续”本身便是极其重要的事物,自然往复即是万象的证明。
在日常中探索能够给自己带来感动和惊喜的事物,即使作者因所处时代、所居空间不同而想法千变,但在作品中全力融入让自己满意的生活元素本身就已经是所谓“现代性”。
万華
这件染织作品“万華”是铃田抽象于日常所见的满堂红(学名紫薇)。这种乍眼看上去有些阴郁的植物一开始并非铃田所钟爱。但当他偶然埋头细细审视这株植物时,却忽然惊异于雪状结晶般的花株,如点燃的烟花盛放。在某一个思绪转换的瞬间,或者一个偶然闯入的时刻,日常便呈现出非日常的惊喜一面,就好像川端康成发现海棠花未眠。“原来是这样啊,看见了却实质上未参透。”铃田如此形容当时的感受。
要创造,需有“沉浸”。铃田经常谈到这个词。
“移动电话、互联网、个人电脑,现代社会发展因为各种各样的优越工具而被加速。人的精神却越发的不安定。”找准自身所处的位置、感受自己的存在变得可遇不可求。当评价一个作品是否具有实际价值时,一个常见的判断标准便是:是否能够带给观众或者使用者一种强烈的生存着的实感。
唯有沉浸能解决。
沉浸的方式因人而异,铃田选择用速写的方式引导自己。每日至少30分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平凡物件,并用速写的方式帮助自己发现和记录细节。这既是一种整理情绪的方式,同时“也是把所见之物本身完完全全纳入内心,使之内化为自我的一种途径”。
名古屋衣带 「树冠」细节
解决在现代生活里遇到的很多困惑,缓解身份焦虑,也是近年来,很多中国人开始重视起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自近代开端以来的一百余年时间里,中国人对待传统的态度一直在变化。动荡的历史局势中,很多传统习俗遭受了严重破坏,这导致当新建立起来的新制度出现或大或小的问题时,人们开始找不到一个可靠的文化基础,缺少规范以及模范的来源。因此,当今中国文化给人的感觉是整体上缺乏“大我”,更多的是“小我”的聚合。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彻底丢失了传统:事实上,传统仍在为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事提供一种正当性来源,一种润滑生活、让生活在潜意识支配下就得以完成的惯性。今天,中国社会又在更大层面上重提传统的重要性,但围绕如何不仅是营造一种“符号化”的传统,而真正使其根基得以复兴,又产生了新的讨论。
我们也看到同为儒教传统影响过的日本、台湾地区,有很多调和传统与现代的案例,知道欧洲始终很谨慎地保持着自己传统的财富。但这些看法,有多少是一厢情愿的想象,有多少是要深入具体的文化语境里才能辨析,而不同国家的经验又能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参照?
在本周六(6月13日)的墨卡托沙龙上,这些都会得到深入的讨论。
这场由墨卡托基金会主办、Lens和腾讯文化联合协办的沙龙里,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德国学者欧勒?多林,以及沉浸中欧文化交流多年、“对中国比较通”的阿克曼,将一起对话“寻找‘传统’:集体身份的再塑造”。
来源:Lens杂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