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大师自古是通才——读《杨之光书法》

  杨之光先生的没骨法人物画为中国画的开拓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也奠定了先铣在中国奖术史上的重要位置。
  近日拜读刚出版的《杨之光书法》,作品集印制的高档典雅当不在话下,令我惊叹的是先生对书法艺术的探奥竟是如此之深。作品集中分“临怀素自叙贴”、“临清道人书法”、“临礼器碑”、“临好大王碑”、“临毛公鼎”、“临兰亭序及十七贴”、“之光诗道”、“之光篆刻”等几个部分。很早就知道先生擅书法,但这么全面欣赏先生的书艺还是头一回。
  中国画状物言情,全在于笔墨,笔墨之优劣则视画家书法功力之深浅。历代大画家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无一不以笔墨彪炳于世,无一不是诗、书、画、印全面兼擅。当今画坛对书法的忽视是一个值得深省的大问题,对于书法,大多数画家错误地认为不是自己的份内事,完成作品后充其量只是签自己的名字。就连许多艺术院校的书法课也是敷衍了事。李健在其 《书法通论》中云:“作画而不通书道,则其画无笔;作书而不通画理,是其书无韵”。“以诗为魂、以书为骨”是范曾为中国画所提出的八字箴言,可见书法对中国画的重要性。显然,杨之光先生的全面修养在当今画坛可谓一枝独秀,我斗胆说句:时下许多号称“著名书法家”者,对临池的涉猎与理解也很难望期项背。
  杨之光先生早在中学时代就跟随上海名家李健(清道人的侄子)习书,临碑读贴日课甚勤,打下了深厚的功底。我们从其作品集中明显地看到先生早年临池的一些轨迹。尔后数十年的书画生涯,先生融会贯通,取怀素笔画线条,参与篆隶,方圆兼施,笔意气盛神足,清劲超逸。明代丰坊在其 《书法》中云:“古人论诗之妙,必日,‘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沃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我于先生书中也领会到这种沉着痛快的味道。
  平心而论,舍先生于画界之大名,以其书艺论,也足以风流书坛。
 
 

作者:范淳奇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