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7-23 00:00
rmsybwx
报道摄影新闻和相关信息,促进摄影事业发展。
张锦旗的这组作品在“李楠工作室”公众号推出后,许多摄影人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有的很喜欢,有的则认为很随意、比较形式化。面对这些声音,张锦旗认为这些建议和思考对自己的创作非常重要,也坚定了他继续进行尝试的决心,并希望通过时间得到检验。您可与人民摄影微信公众号直接对话,说出您对这种碎片化的表达的见解!
互联网时代的摄影,关键词之一便是“碎片化”。
网络在打破世界原有的信息壁垒与边界的同时,也在将信息分割成各种细小的“原子”,以不同的媒介融合形式,在各种传播渠道快速流动。网络上,总是不断有耸人听闻的消息,而这些消息,又总是不断地被改写。
这是一个依赖信息而生存的时代,信息的交互方式,伴随着、也推动着人们的物理位移和心理位移。
这两种位移的速度、距离、频率、规模都堪称前无古人。时间被折叠,空间被挤压,变动不居的时空关系,使得时间的“无常”和空间的“漂泊”成为当代两大摄影主题。
相应的,影像表达呈现出一种碎片化倾向,甚至成为一种潮流。
摄影的碎片化与信息、知识、阅读、思维乃至生活本身的碎片化完全暗合。它几乎就是后述种种的视觉化反射。
除此之外,数字技术与移动终端使得“随手拍”成为最便捷的拍摄方式。图像的获取可以极度随机。另外,在各种传播通道中,碎片化的影像既可零存,亦可整取,灵活机动,往往拥有比较高的传播效率。
有意思的是,在这股碎片化的潮流中,也有一些摄影师用“碎片”本身对“碎片”提出思考。他们利用摄影对时空痕迹记录的最原始功能,反思时间的“无常”和空间的“漂泊”;反思人类身处其间的困惑、焦虑、怀疑、疏离和不安全感;同时,也反思摄影自身的问题、探索摄影言说的可能。
通过摄影表达时间的无常,摄影师张锦旗的《Myth·迷思》就是这样的尝试。他希望这种“无常”成为一面镜子,照见人本身的“无常”——魂无所依的失重。他利用手机非专业的成像特点,在随意得到的碎片中,让一切貌似的确定透出本来的不确定。“慢”的摄影,面对“快”的世界时,只能得到一片模糊。而且,世界越快,影像就越模糊难辨,越难以确定。这的确是一种“迷思”。
我欣赏他的这种尝试。当然,基于这样的表达目的,他必须更为精心地经营与控制画面中的虚实关系,以及这种虚实关系转换的指向,以使作品脱离简单的光影玩味,更加具备“迷思”的隐喻。
来源:人民摄影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