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7-27 00:00
新出汉晋简牍研究
□王晓光
三、虎溪山西汉简
1999年,湖南沅陵虎溪山1号汉墓出土竹简1336枚(段),推测原有完整简约800枚。竹简内容分三类:一类是黄簿,简长14厘米、宽0.7厘米、厚0.1厘米,详细记载了西汉初年沅陵侯国行政设置、吏员人数、户口、田亩赋税、经济林木等情况,还有道路交通、亭聚、往来长安的路线和水陆里程等;一类是日书,占竹简绝大部分,简长27厘米、宽0.8厘米;一类是《美食方》,简长约46厘米、宽0.8厘米、厚0.1厘米,记录烹制食物的方子达一百多条。
虎溪山汉简《美食方》局部
虎溪山汉墓墓主吴阳(长沙王吴臣之子,为第一代沅陵侯)死于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年),简书当作于此前。
虎溪山简书有多种笔墨风格:黄簿简是一种;日书至少有两种写法,规整者和潦草者;《美食方》属另一种写法。
1.黄簿类简。可能由于是沅陵侯国政府行政文书之故,这类简写得工谨规范,汉隶化程度也相对更高些。笔画伸收有致,线条挺劲,字形尽量写得横扁,波磔笔有形而适度。
2.《美食方》篆书笔意主导,用笔圆劲厚朴,点线粗细匀一;结构也大多曲势弧转,保留了较多篆体字形、结构,属虎溪山简中“古法”含量最多者。《美食方》中除去斜向大弧笔外,引人瞩目的还有正下向的长拖笔,如“半”“饭”“排”等字,而且它们并非全是字的末画,如“饭”之“反”(第二笔)。正下向竖长拖笔由来已久,里耶等秦简中即存有,它们的寿命比西汉初盛行的弧形斜长笔要长得多,两汉简帛及碑刻中一直延续这一传统。
《美食方》里还有不少异体异形写法,比如“排”“洚”“徹”“盎”等字,这也一定程度存在于虎溪山简其他各篇中。西汉初文字散漫随意的特征由此可见,这既有篆体余绪、六国古文的影响,也有秦汉间字体剧烈变动的原因。
3.《日书》简大体分两类风格:
第一种写法占虎溪山简大部分,可视作虎溪山简代表性写法之一。它们笔圆势曲,转折处一律曲圆转,粗重、圆润的捺笔,富有飘动感的重笔大部分向右方摆动(主要是捺笔和横笔的波脚),少数向左方摆动(如“故”字之撇笔,“好”“罚”“可”字之末笔等)。从波势笔画看,虎溪山《日书》简与后面将提及的孔家坡《日书》简颇相类。虎溪山《日书》简的波势特色:一是同时期(西汉早期)流行的弧形长尾笔在此处极少见,波磔笔短,且向横向伸展,许多波磔伸出简面以外,本该写成斜长弧笔的笔画在行进中皆转为横向(左、右方),尾部甚至有上挑之意;二是向左、右方伸出的短粗波势笔画让人想到后来八分的左波右磔。行款上,布字茂密,纵向字距很近,简面空白很少,可算是简册密集排字的代表。结构上,虽仍含不少秦隶甚至篆法,但这可能来自其普遍的弧圆点线的印象,其实虎溪山《日书》结构上很大程度将秦隶结构拆分。需要指出的是,曲圆线式并不等于篆意浓郁,平直点线也不一定意味着与篆法无关,还须看文字构形情况,像汉代某些铭金用体虽直势方折,却仍为篆书结构。(3)
来源:《中国书画报》书法版
来源:中国书画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