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生留学归来:创作和金钱的矛盾怎么办?

2016-03-31 09:31

  留学 八成人毕业后回国从艺术创造者变成受众

  广美附中AIP国际部是一家从事艺术留学十年的机构,招生办主任高纪飞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年来他们一共送出去700多名艺术留学生,他个人对这700多人的去向也做了统计。结果显示,除了极少数留在当地从事中外艺术交流工作和彻底改行,八成人都选择回国,之后进入各行各业,如时装配饰品牌、媒体制作或者4A广告公司,有条件的则继承家庭事业或创立品牌。

  他说,过去只有专业的美术院校才招艺术生,“一年就招20多个人,每个人都会很珍惜这个机会。到了十几年前,国内大学艺术专业纷纷扩招,连农业、林业大学都开设艺术专业,一个省一年的艺考生就有十几万人”。

  ICAU中国国际艺术联合协会创始人董瑷珲认为,国内艺考竞争激烈,有些艺术生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另一方面,对于艺术专业本身来说,去国外学艺术也具备一定的优势。国外艺术教育更看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同时注重理解、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重要性不亚于专业本身。董瑷珲表示,艺术类海归经过潜移默化的西方教育,综合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相比国内学生,更具有国际视野,也能助其在未来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高纪飞说,经过社会上文科商科等门类留学的经验普及,家长对孩子的留学也开始变得更有计划。许多家长会结合自己的事业和社会资源来决定孩子选择的艺术专业。“有些家里开服装厂或者珠宝厂的,就让孩子学时装设计、珠宝设计,回去刚好继承家业;也有的家长本身就在美术界或艺术理论、教育界任职,也顺理成章地让孩子走上他们的道路。”

  他坦言,入学面试的时候比较注重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是否能有足够的动力坚持下来;可是在“家长面试”的环节,招生的老师则会把艺术留学生将来要面临的严峻就业环境和盘托出,建议家长在现实的环节早作考虑。

  出道

  两年卖不出一件作品 签约美术馆却被当作商品

  归国两年的艺术留学生张同学也告诉新快报记者,在国外,艺术专业毕业后成为独立艺术家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在国内,想要以艺术家的身份出道,进入本地圈子,接触到消费群体从而产生价值,实在是太艰难了。

  “毫不夸张地说,回广州以后我发现,这里的艺术圈和艺术市场还处于发展的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圈子,紧紧抱团不对外人开放,尤其是对自己所掌握的资源,熟人经济和圈子文化成了大家都承认的规则。想要接触到业界,展示或销售自己的作品,别人一定会看你的老师是谁——你得有门派、有标签。”

  张同学在国外读书期间,就已经在画廊里成功卖掉作品,可是回国两年,他一件作品都没卖出。“并不是我水平变差了,而是我不出名,也没有出名的老师,于是没有人会来关注、参观或点评我的作品,没人知道我。”

  他说,跟他一起毕业的同班同学有个在艺术院校任教授的父亲,每次办展览都有大群父亲的同事老友前来捧场,相应地也受到市场和媒体的关注,就能成功卖出部分作品。“只能说,这里的艺术市场还不够透明,没办法凭实力脱颖而出,客户和曝光度资源还是被少数人把持,年轻人的声音没有人愿意听。想出道,你得有人脉,在圈子里有积累,有人来推你,请来许许多多相关的人来给你写评论,参加你的展览开幕式——这些对于年轻艺术家而言还是太遥远。”

  家庭环境不错的曾同学归国以后,家人拿出20万元来给他租赁场地办展览,通过场馆的关系请来几位本地艺术圈的大咖站台。展览结束以后,场馆方告诉他,要想一直红、一直卖得出作品,就得保持曝光率。

  “可是,我在国外好几年,国内根本不认识人,父母也是普通生意人,跟艺术圈不沾边。没有名人会推荐我去外面办展,家里也没有钱一直供我租场搞个展。”

  曾同学说,在国外有很多服务于独立艺术家的机构,“你只管做作品,其他的包括租房、社交、办展和宣传推广这些需求,都会有专人来做。有专业的经纪人会帮你卖画,帮你应对媒体和组织沙龙、聚会等等,然后抽取合理的佣金。我办一个展览,所有的角色都要我自己来做,跟场馆砍价,跟进物料购买和印刷宣传品,甚至租车来搬运,在微博上找本地艺术圈名人和媒体记者,一个一个发邮件——这样搞法我哪里还有精力做作品?”

  归国五年的刘同学则是大家眼中的幸运儿,通过熟人关系,她成为一家民办美术馆的签约艺术家。她告诉新快报记者,自己签约以后,立刻有了一个团队,“我只需要继续做我的装置艺术、画我的画,有人专门负责推我,给我安排时间表去全国办展览、参加活动和应酬饭局,找专业化妆师摄影师拍摄形象照,还有人策划一些话题在网上炒作我,用一些流行的关键词来编假的人生故事,90后单身美女画家、不顾父母反对坚持艺术、失恋后游走世界,他们有好多这样的故事脚本。慢慢地我有了知名度,就有人来买作品,卖作品的钱几乎都归他们,两年来我只有合同规定的50万元薪酬,完全没有休假,必须跟着日程表走。”

  她觉得,她好像被当作是一件商品,像演员一样被领着去走各种通告,很久没有自由顺着自己的心意来创作了。

  “都说艺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可是从事艺术的人却很难免俗。这种金钱至上的思想,把艺术品当成一般的商品来推,只会背离美的本质。”

  困境

  市场未成熟,缺少会赚钱的艺术经纪来运作

  这三位留学生的遭遇并不是个案,而反映了目前艺术留学生在国内就业的真实困境。高纪飞说,留学生们深受国外的思维影响,认为毕业以后当独立艺术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国内的情况是,艺术市场并不成熟,艺术家还不能称为一种职业,充其量只是一种身份,职业可以赚钱,但留学生无法通过一个身份来获得合理的收入。

  “近几年来,全国乃至广州多了很多艺术园区,设施都很完备,虽然有硬件,却没有相关的人才。”高纪飞说,“艺术经纪、专业策展人这些都是稀缺人才。艺术家没有这些人的帮衬,也扑腾不起来。”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的艺术经纪专业在国内被归类为商科,而且是极冷门、小众的专业,只在中央财经大学等几所商科院校中设有,毕业生很少,远远不足够应付市场的需求。

  没有艺术经纪帮忙把作品变现,艺术家如何养家糊口?他们只能离开工作室,离开作品,到社交场去曝光,建立人脉关系,到市场上去吆喝卖作品。“我问过一些资历比较深的艺术家,他们还画画吗?结果很多人都回答我说,很久不画了。”高纪飞说。

  转变

  当不成艺术家 成为懂行的爱好者也不错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艺术留学生都要成为高精尖的艺术家,带着自己的所学进入各行各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小螺丝钉。“艺术其实是一种创意的思维,美学其实是一种常识,每个人都可以有这样的思维,各行各业各个岗位上都有发挥的机会。你去做一个普通白领,一个厨子,同样可以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用你对艺术的感受去影响身边的人。”

  他举例说,艺术留学生归国以后也许没有条件做独立艺术家,或者拥有自己的品牌,但是他们或许有机会成为孩子的父母,用自己的薪酬去购买美好的艺术品来布置家庭,周末固定带孩子去参观艺术展,到外地旅游的时候把博物馆、美术馆规划进行程,“那样,我们就会多了一个有能力欣赏艺术,也有意愿去消费艺术的家庭。把美学常识润物细无声地播种给所有人,随着时间的积累终究会生根发芽,开出鲜花”。

  千千万万个具有一定美学常识和艺术修养的家庭,通过脚和钱包来筑起未来艺术市场的基石,就会有更多人去报读相关的专业,毕业以后从事这类职业,会有更多艺术经纪、艺术保险、艺术投资、艺术地产、艺术管理公司和画廊、展厅,上下游丰富起来,整个产业链更加完善,提供更多的职业门类和就业岗位。好的作品能够流通,好的艺术家能够被大众知道,而且大家都能够从市场上赚到钱。

  若干年后的艺术留学生回到家乡,就有一个已经专业细分的、透明的市场在等着他们,他们能够随着自己的意愿轻易找到合适的位置,用才华和努力换取体面的生活。

  “到那时候,艺术就是一种纯粹的手艺活。画得最好的学生可以去成为独立画家,第二好第三好的人可以去上下游产业,比如艺术经纪和管理公司,凭着自己高于一般人的审美水平和眼光,以及对艺术的了解,帮助画家把作品变现,画得不那么好的多数学生就成为具有美学常识和购买意愿的艺术爱好者,整个艺术圈变成一个稳定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我能想到最理想的模式,”高纪飞说。

  发展

  开美术馆做策展人 为更多艺术家提供服务

  艺术留学生李圳香跟一群回国的校友合伙在东山口的老洋房里开设了一家ART23现代美术馆,开幕展的几位画家都是伦敦艺术大学毕业的90后年轻艺术家,他们的画作、装置艺术和多种材料设计作品摆满了三层的展览空间。

  虽然外部保留着老建筑的外观,内里全部漆成白色极简风格,跟典型的英国艺术院校展厅一模一样,布展的风格也呈现出十足的当地学院派气质。一位同样毕业于伦艺的参观者说,跟他大学毕业展的展厅如出一辙。这里俨然已经成为在广州艺术留学生的“私窦”,一旦开展览,附近的大小咖啡店都会被这些穿着打扮十分“艺术家”的年轻人占得满满当当。

  李圳香曾经在毕业后就职于伦敦的画廊,本身也是艺术家的她同时也担任策展人和场馆管理者,为艺术家提供服务。回到广州以后她发现很难找到能够为年轻艺术家办展览的场所,干脆就自己开了一家。按照欧洲画廊的习惯,展馆首层还有自带的厨卫设施,展览开幕的时候艺术家可以邀请朋友们开一场有冷餐和酒水的派对。

  她认为,艺术留学生在广州想要出道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市场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像她这样有志于服务艺术家的人越来越多,小型的民办的艺术场馆也会越来越多,按照这个趋势,走进艺术馆的民众也会越来越多,有朝一日艺术消费跟吃饭、穿衣一样成为生活中的常态、必需的一部分。

  声音

  意大利策展人David:每个国家艺术发展都会面对类似情况

  David是一名长期游走于中国和欧洲的意大利独立策展人,他曾经多次把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带到威尼斯双年展参展。他的朋友里面有相当多曾经或现在是艺术留学生,对这里的就业困境,他认为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状况。

  “艺术是反映现实的,我们学习艺术,也应该去了解曾经的历史。欧洲国家,我相信每个国家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面对类似的情况。现在几乎每一个受过普通教育的欧洲人对艺术都有自己的见解,那是因为他们的祖先也走过吃不饱饭、刚吃饱饭、吃饱了撑着的那段历史。”

  他说,曾经的穷苦大众也不懂和没条件欣赏艺术,艺术是被贵族垄断的,就像整个文艺复兴的历史就是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家事一样,“艺术作品就是反映了那些贵族吃饱了撑着,整日无所事事,骄奢淫逸的生活,艺术家就是他们家花钱养的门客”。等到生产力高度发展,贵族们无法靠垄断生产资料去剥削大众,人们富裕起来,有饭吃有衣穿,也开始对上层建筑的文化艺术有了需求,这才是文学家、艺术家诞生的健康土壤。

  “到头来,我们应该感激这些古代贵族,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很多艺术成果。现在在艺术市场投入人力物力的也多是有钱人,不管他是出于什么目的,投资或者满足虚荣心都好,都起到了开荒牛的作用,未来健康成熟、自由透明的艺术市场,就是以这些人的投入为起点的。”

  他说,经常有中国的艺术留学生问他,遇到创作和金钱的矛盾怎么办?“我想这样创作,可是市场、客户要求我那样,我该怎么选择——我永远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听那个付钱的。因为艺术不能用金钱衡量,但艺术家需要金钱购买食物,只有艺术家生活得好,才能够自由地创作,才能产生优秀的作品。我会告诉他们,孩子,你跟这个世界终有一战,但不要在翅膀还没长硬之前就跟这个世界对着干。”

来源:艺术国际业界动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