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7-04 11:07
前言
王一成师从唐晖先生,在绘画创作时兼顾新媒体和机械艺术的研究,“共生”所反映的也正是当代科技视角下人和物的共生状态。从这一点来看,王一成的“共生”实际上和他对科技艺术的思考一脉相承,构成了其艺术体系中衔接新媒体和平面创作的桥梁,更突显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王一成《共生-连结》 综合材料 2014
墙报专访王一成:对当代社会的焦虑和理想世界的向往
你有没有受到哪位前辈或大师的影响?
我喜欢波提切利的作品,形式感很强,造型精炼概括。唐晖老师,陈文冀老师的作品和艺术观念也给了我许多启发。
你的作品主要分为哪些方向? 请简要介绍各个方向。
我的创作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类是以超现实为主题的“共生系列”,其灵感是来源于海德格尔的“被抛状态”,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惘生系列”是我对生活的一种记录性创作,用对事物的精微描绘来诉说个体的情绪以及与客观世界的微妙关系。
王一成 《共生-融合》 综合材料110cm-155cm 2013
你创作的灵感和动力来源于哪里?
生活在当代,我的生活逐渐分裂为现实和虚拟两个部分。现实生活里,我沉浸在个体之间微妙的情绪变化之中,个体的差异和繁琐的细节都是我创作的灵感,虚拟的世界则是对现实世界的臆想和补充,他为我提供了另一种能量,一种不真实却又实实在在触碰心灵的感受。
《共生-孕育》 综合材料2014
你能不能解读一下你最喜欢的作品?
《共生-孕育》和《共生-精灵》是我在“共生系列”中体量感较大的创作,创作时我读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书中提到了“被抛状态”这一理念,它是指人作为“此在”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他选择的结果,而是无缘无故的被抛在世界上,已经存在于世界中的被抛性与个体的生存性是互相纠缠的,人不是客观世界的主体,而是被抛于这个世界之中。我觉得这与中国的传统哲学理念“天人合一”有相似之处。但在现实社会中,个体人的欲望使得人们又变成自然界中孤立的存在,我想在画中重新孕育一个新的世界,在新的世界里,所有的生物,植物,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都连结,融合在一起,人作为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不再因为无数的欲望纠缠挣扎,而是共同生长。
推荐人石冠哲:
石冠哲评王一成:他的创作是衔接新媒体和平面创作的桥梁
第一个方向是一批以“共生”为核心观念的作品,这一系列以《共生—孕育》为代表;另一方向是聚焦日常的“惘生”系列,化整为零地把生活细节进行片段式小品化描绘。前者尺幅较大色彩明丽,是体量感十足的满幅创作;后者清新淡雅耐人玩味,颇具闲适怡情之风。这两个系列代表了艺术家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相异的趣味风格。尤值一提的“共生”系列有着鲜明的当代特点。绘画作为学科,目前迫切面临着双重挑战。其一,“绘画的衰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成为西方前卫艺术发展不可忽视的现象;其二,面对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当代科技艺术的冲击,绘画似乎也失去了语言的优势。而“共生”系列恰是对这两个问题同时做出了回应。
更多作品:
《蓝色系1》 20-30cm 综合材料2014
《蓝色系2》 20-30cm 综合材料2014
王一成 《共生-精灵》 丙烯 50cm×50cm 2015
王一成《共生-消逝》 油画 100cm-100cm 2013
《空城》760cm-110cm 油画 2011
《共生-孕育》370cm-105.5cm 50cm-50cm 综合材料2014
来源:墙报热点 作者:墙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