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我选择在精美的陶瓷版上绘画并不断创新,是运用并解读了“一分为三”的自然密码。 世界本来是“三”(三就是多),万物也各是一个“三” (三位一体),所谓“大道周行,一分为三”也。也就是说,万事千物的存在状态、本质属性、内在结构和相互关系等等,尤其是发展变化都是一分为三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洞悉了这一宇宙本性,先后论述了这一思想,诸如:“六爻之动, 三极之道也。” (《易·系辞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42章》)“执其两端, 而用其中于民。”“凡物皆有象,凡象皆函三。”(《礼记·中庸》)有人认为这种“一分为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文化密码” [1]。我个人甚至认为,作为中国智慧、文化密码、思维方式的“一分为三”,同时更是中国艺术家的艺术方法论和最高的道。“一分为三”既扬弃了“一分为二”范式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又吸取了对立统一范式中的包容和创新方法论。因此,我在瓷版画创作中自觉地遵循“一分为三”艺术方法论原则。大体说,我是从三个维度来理解“一分为三”范式的。
我选择在陶瓷版上绘画原因:一是陶瓷绘画历史悠久,是世界艺术历史上流传最多,保存年代最久远的艺术品之一;二是陶瓷是国粹,而国画也是国粹,在陶瓷板上绘画,再经过土与火的锤炼,将两大国粹融为一体,三者合一,寻找到了历史文化中独特的艺术美;三是我发现在陶瓷板上绘画能充分表达画家的审美观点和精神境界,所绘出来的瓷器色彩丰富,美轮美奂,细腻而富有观赏性,令人精神愉悦。
一、技法维度的“一分为三”
我之所以喜爱瓷版画创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瓷器圆润光泽表面绘画,其画面具有素朴天成、亦真亦幻、似象非象的感觉。笔、墨、彩和点、线、面是其主要绘画语言和技法,通过色彩、线条、光色与瓷器的浑然天成,生成一件“有意味的形式”。
1.笔、墨、彩的“一分为三”
我画瓷版“没骨”画,使笔的寓意,墨的韵味,彩的和谐融于一炉。纯水墨的“没骨”,是纯彩色的画法,这是徐熙子孙辈的创造。徐崇嗣的“没骨图”,变其祖的水墨而为五彩。潘天寿说:“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济用色之难”。在追求笔、墨、韵味、技巧的同时,借鉴古人立意、布局、运笔、色彩、线条等方面之大成,在作品中表现出平淡天真、超凡脱俗的、宁静禅悟的文人画审美特征,追求笔的情趣、墨的精神和彩的世界的出神入化之境界。
2.点、线、形的“一分为三”
我画瓷版画,在对形的刻画上讲究线条的对比变化,如粗细、长短、疏密、虚实、浓淡、穿插、扭结,从而产生线条的节奏韵律。比如要求将线条淡化成块面,形成了线面的二层对比,或是在线与线、线与面之间加上一些点,形成点、线、面的三层对比关系。
而形是一种被视为平面的存在形式。“形”的和谐,其重要的是“外在形”与“画中形”的和谐。如:瓷器的外形是长方形平面或是圆的凹面,其绘画的内容就要与其一致,保持绘画在二维空间区域内和谐。当一条线勾画出一个区域或当一个面积表面的颜色或肌质发生变化时,其构图与瓷器本身面积形态相吻合,即有机形和几何形的和谐,虽然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但融合一体时是和谐的,有机形是柔和的、轻松的、曲线性的和无规律的,而几何形是生硬的、刻板的、有规律的,而且常常是长方形的,就象瓷器本身。总而言之,在具象的实体上绘画,要与在宣纸上绘画区分开来。
二、艺境维度的“一分为三”
用“一分为二”的对立思维方式来看,艺术往往被粗糙地划分为“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一分为三”艺术方法论用“三参”思维方式看待“具象”艺术和“抽象”,“写形”与“写意”,所以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取“不似之似为真似”论。“一分为二”艺术思维方式在“形与象”的层面上分离“具象”与“抽象”,而“一分为三”艺术方法论以“意与境”统合了“形与象”,登堂入室,进入了“无象万象”、“象外之象”的“意境艺术”:正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笔不周而意周”,“书贵瘦硬而通神”。 所以,“神在形似之外”、“形在神气之中”才是中国绘画艺术独特魅力之处。中国画在造型艺术形象中要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把讲求立意和气韵生动作为它们的最高标准。像“八大山人”的写意画,廖廖数笔,出神入化。
“意境”何能尔?悟道、写道、明道、法道也。“意境”不是无物无象,而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德经·二十一章》)。我所知、悟、明到的道“混而为一”,“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故以笔、墨、色、彩、点、线、形、象征之、见之、蓄之、养之。
三、创造维度的“一分为三”
大化流衍,生生不息。天下大势,变易创新是正宗,此乃“一分为三”之“分”的真正含义:生成,变化,创造。自觉地遵循“一分为三”艺术方法论原则,最终意味着创新创造。
1.“没骨画”、“陶瓷画”、“没骨瓷版画”
一分为三合三为一,我画瓷版“没骨画”,是要在“没骨画”与“瓷版画”两者中生成“没骨瓷版画”。中国画和陶瓷画,虽说是不能互相代替的两种艺术,但二者可以互相影响,相互融通,互相生发。借助中国传统材料工具,中国传统画种,表现当代精神——中国画的写意山水,依附在瓷器形体上,并和瓷器的玉质、细腻感取得和谐一致,不但能显示瓷版绘画的美感,而且体现瓷器的材质美、器型美、工艺美。
瓷版“没骨画”以天、地、水、火等为元素,以画笔、颜料、瓷土、火为媒介,以融合了具象性、抽象性、抒情性、叙事性、书写性的空间、色彩、光线的象外之象,表现在中国“道”统摄下的虚静忘我、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所以,遵循这个原则,在我的瓷版画中,常常以道法自然、素朴天成、本色含蓄为旨归。其能透过色而见线,透过墨而见骨。
2. 人、艺、道文化气象上的“一分为三”
其实,“没骨”画原本源于东西均——“没骨”画成于来自西域的敦煌石壁画。因此,我在瓷版没骨绘画实践中,将道家的思想与现代西方艺术相结合,特别是在如何将没骨画技法传承与创新上,是我近年来研究的课题。我从赵无极的画中看到了两种文化融合的范例,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和文化内涵,那就是笔墨之间见天地,色彩之中见灵魂。
“一分为二”艺术思维方式认为: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艺术体系,其一为写意体系,其一为写实体系。而“一分为三”艺术方法论以“三参”统合了“中与西”, “写意”与“写实”两大体系。其中最著名代表人物是“通古今之变,成中西之美”(原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先生语)的吴冠中先生。所以,真正的创新是古今合,东西均[2],中外参,最终达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以“一分为三”“三生万物”的实践智慧,立足于中国诗性文化,着眼于浑厚磅礴、真力弥漫而又畅神写意的东方美学传统,放眼广汲世界文化营养,将道家思想、现代西方绘画语言与瓷版没骨绘画相结合,达到虚静忘我的精神境界。创造出开显人、艺、道的艺术品,证悟“道”,泄露 “道”, 征于“道”, 合乎“道”,归于“道”,法乎“道”。“虚”而不“无”的道,化生为“一”。
3、天、地、人自然密码“一分为三”的统一和谐
绘画“以天地为师”之精髓,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是一个美学范畴,它揭示了天、地、人美的最高境界,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她既给人类的精神与品质的生成提供了养分,同时也给大自然的完美与融润和生生不息提供了契机。
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看似视觉上的简约,实则是画家本身的心灵与自然交流的跨界,他们带着远古的回声,心游万仞,这种精神的远游非一般人能够进入视觉和哲学有机转化,只有吸收天地之精华,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学养的艺术家,将“一分为三”的天、地、人有机统一,用空灵、宁静和超越自然视界的浪漫与童真,用独特绘画语言符号把这些跨界的希望与追求、空灵与修为,借助天地的灵气融合技巧,表达出来。向世人展示天、地、人和谐而美得统一。
[1] 庞朴:《文化一隅》,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2] 方以智未刊稿:《东西均》。方以智《东西均》为会通华梵、古今之学而提出“二而一, 一而二”的论点。认为东西、华梵 之学也应经“烹”“煮”而“合一”。主张“以禅激理学,以理学激禅,以老救释,以释救老”,把儒、释、老 融会贯通。
作者:操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