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姓名:魏韫浓
院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专业:陶瓷系
作品名称:回旋中的冥想 (单体)
陶瓷 创作年代 2016
作品故事:“回旋中的冥想”是我本科期间创作时间相对完整,完成度较高的系列作品。以拉坯方式成型,意在探索容器与空间、人与泥土之间的关系。作品历时两个月,于景德镇完成,共制作六十余件,其中毕业展展出三十余件,另有六件送往送往台湾参加亚洲当代陶艺展。创作从最初草图到最后布展都令我十分难忘,我一直徘徊于自我意志与泥土特性之间,希望寻找一个平衡点;作品自身特质与展陈方式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协调。创作中常有疑惑,多来自自我的质疑,因此作品中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也许这也是创作的乐趣所在。
导师评语:指导老师:白明
作品名称:回旋中的冥想1
陶瓷 创作年代 2016
作品故事:“回旋中的冥想”是我本科期间创作时间相对完整,完成度较高的系列作品。以拉坯方式成型,意在探索容器与空间、人与泥土之间的关系。作品历时两个月,于景德镇完成,共制作六十余件,其中毕业展展出三十余件,另有六件送往送往台湾参加亚洲当代陶艺展。创作从最初草图到最后布展都令我十分难忘,我一直徘徊于自我意志与泥土特性之间,希望寻找一个平衡点;作品自身特质与展陈方式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协调。创作中常有疑惑,多来自自我的质疑,因此作品中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也许这也是创作的乐趣所在。
导师评语:指导老师:白明
作品名称:回旋中的冥想2
陶瓷 创作年代 2016
作品故事:“回旋中的冥想”是我本科期间创作时间相对完整,完成度较高的系列作品。以拉坯方式成型,意在探索容器与空间、人与泥土之间的关系。作品历时两个月,于景德镇完成,共制作六十余件,其中毕业展展出三十余件,另有六件送往送往台湾参加亚洲当代陶艺展。创作从最初草图到最后布展都令我十分难忘,我一直徘徊于自我意志与泥土特性之间,希望寻找一个平衡点;作品自身特质与展陈方式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协调。创作中常有疑惑,多来自自我的质疑,因此作品中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也许这也是创作的乐趣所在。
导师评语:指导老师:白明
作品名称:回旋中的冥想3
陶瓷 创作年代 2016
作品故事:“回旋中的冥想”是我本科期间创作时间相对完整,完成度较高的系列作品。以拉坯方式成型,意在探索容器与空间、人与泥土之间的关系。作品历时两个月,于景德镇完成,共制作六十余件,其中毕业展展出三十余件,另有六件送往送往台湾参加亚洲当代陶艺展。创作从最初草图到最后布展都令我十分难忘,我一直徘徊于自我意志与泥土特性之间,希望寻找一个平衡点;作品自身特质与展陈方式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协调。创作中常有疑惑,多来自自我的质疑,因此作品中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也许这也是创作的乐趣所在。
导师评语:指导老师:白明
作品名称:回旋中的冥想 (2)
陶瓷 创作年代 2016
作品故事:“回旋中的冥想”是我本科期间创作时间相对完整,完成度较高的系列作品。以拉坯方式成型,意在探索容器与空间、人与泥土之间的关系。作品历时两个月,于景德镇完成,共制作六十余件,其中毕业展展出三十余件,另有六件送往送往台湾参加亚洲当代陶艺展。创作从最初草图到最后布展都令我十分难忘,我一直徘徊于自我意志与泥土特性之间,希望寻找一个平衡点;作品自身特质与展陈方式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协调。创作中常有疑惑,多来自自我的质疑,因此作品中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也许这也是创作的乐趣所在。
导师评语:指导老师:白明
作品名称:回旋中的冥想
陶瓷 创作年代 2016
作品故事:“回旋中的冥想”是我本科期间创作时间相对完整,完成度较高的系列作品。以拉坯方式成型,意在探索容器与空间、人与泥土之间的关系。作品历时两个月,于景德镇完成,共制作六十余件,其中毕业展展出三十余件,另有六件送往送往台湾参加亚洲当代陶艺展。创作从最初草图到最后布展都令我十分难忘,我一直徘徊于自我意志与泥土特性之间,希望寻找一个平衡点;作品自身特质与展陈方式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协调。创作中常有疑惑,多来自自我的质疑,因此作品中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也许这也是创作的乐趣所在。
导师评语:指导老师:白明
艺术家简介:
魏韫浓,女,1994年生于黑龙江省,2012年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现居于北京。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