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观念中的水墨 · 格致 | 秦冲:黑白主义




秦 冲

QIN CHONG


1968 年出生,德国艺术家协会 (BBK)会员,现居住工作于柏林和北京。创作主要是以绘画、装置、行为为主,并进行多媒介实验艺术创作。“黑白” 是艺术家近 20 年研究重点,于 2007 年提出“黑白主义”。



◎秦冲 水墨演义 铁锅 墨 水 金鱼 2008

“水墨演义”是用九口从大到小铁锅组成,最大一囗铁锅内装有墨汁,其它九囗铁锅内装有水和黑色金鱼。

◎秦冲 水墨演义b 铁锅 墨 水 金鱼 2008

◎秦冲 水墨演义c 铁锅 墨 水 金鱼 2008


◎秦冲 水墨演义d 铁锅 墨 水 金鱼 2008



[编者按]

基于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理念,秦冲对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一直有着不同于时代风向的独特认知。在大家集体倒向西方的时候,他声言传统流淌在他的血液之中。因此而在“传统热”回归的时候,他强调自己“从未离开”。东、西两方的生活与创作经历,使得他可以站在更为宏观的视角去看待当下的文化艺术动向,而对独立立场的坚持则是他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的底色。秦冲并不是固守某一类媒介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面貌也是多种多样。但如果你留意观察,会发现其作品在文化立场和艺术语言上存在一致性。他所提出的“黑白主义”,即是他力图超越国族、媒介与风格的狭窄定义,针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未来当代艺术方向提出的个人化的文化、哲学主张,有待业界对其进行进一步阐发。






[关键词]


傳統 黑白 全球化 
當代 個人立場 語言
文化精神


2012年
秦冲:我是一个用自己语言讲话的艺术家(节选) 


库艺术 = 库:在您创作时,东、西两种文化如何融合、发挥作用?

秦冲 = 秦:观众常常存在一些误解,认为我很巧妙地把中国元素融入了西方文化。其实相反,我是把西方先进的手法和开放思想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我有个习惯,当别人反对什么的时候,我总是会反问,他们为什么要反对?当大家反传统的时候,我也会去反问传统中要什么,不要什么?这样的习惯导致我一直以来偏重于自身的文化。我的作品虽然汲取很多开放性的多媒介创作形式,但我还是一个用自己语言讲话的艺术家。


◎秦冲 丢失 首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艺聚空间”作品现场

千年间(2000年)

安全、进步、文明?灾难、倒退、落后?

火的两面性预示着人类光明和黑暗,火燃烧所产生的烟在纸上留下美丽的画卷……?

作品表达人类对大自然影响变迁的担忧。

注:丢失是有600cm高133cm宽的白纸和烟灰制成,共24张卷轴组成的装置作品。


◎秦冲 丢失 600cm x 133cm x 24 纸  2001

◎秦冲 丢失 600cm x 133cm x 24 纸  2001


库:能否谈谈您的水墨作品?

秦:很多人习惯将之称为水墨作品,其实我只是把水墨当成一种材料。我创作的媒介很多,并没有去刻意界定。我比较注重语言的方向性,如果这种材料或形式符合我的思想,就可为我所用。我不会把个人风格局限在某种材料或形式上,我更注重艺术语言上个人风格的建立。

(发表于《库艺术》“2012 年度艺术人物”)


"界" 是, 天地之间交接的地方.

两目对视的瞬间.

身体与风的感知.

大脑扶摸自然的思想.

以人为坐标系统的赤道.


◎秦冲 "界"  户外装置作品 2001


◎秦冲 "界"  户外装置作品 2001


◎秦冲 "界"  户外装置作品 2001


2013年
秦冲的“黑白主义”(节选) 
_ 与谙

身处全球化语境下的时代,虽然也遭遇不少波折,但信息传递、流通的深度与广度已非往日可比。基于过往地缘限制条件所萌发的各种不同文化、民族基因的文明,势必会在今日更为广阔、平等的舞台上进行讨论、交换和共享。每一种文化都需要以一种全新的世界性眼光来反思自身的优劣势与特性,并加入世界性的话题讨论之中。中国文化的深厚历史受制于狭窄化的惯性目光,时时有窄化、固化、歪曲的危险,特别当面临一个前所未见的大变局时代,如何用一种创造性的目光,使中国文化在今日看来最具独特有效的价值,并用当代化的语言予以揭示和阐发,就成为当代中国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秦冲的“黑白主义”,正是在此问题意识下所提出的有价值的文化命题。


秦冲 生日 秦冲作品-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个人结构 》平行展开幕式现场

秦冲 生日 I 70cm × 70cm × 87cm 纸 木台 2002

秦冲 生日 II 70cm × 70cm × 87cm 纸 木台 2002


秦冲有着东、西两方的生活和创作背景,这使得他可以从更为宏观的文化比对中去思考自身的文化特性。西方文明的刺激与滋养,非但没有使他放弃自身的文化根脉,反而让他得以重新发现自己身上所流淌的文化血脉的巨大潜能。他意识到这种文化血脉无须去刻意强加或虚无化,它即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时时在发挥作用,也无可抛弃。因此,在大家集体“反传统”的时候,他不盲从;当业界又刮起“传统热”的时候,他不跟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从未离开,何谈回归?

秦冲通过自己艺术实践的体会心得,将“黑白”二字拈出,放置于现代学术评判体系中予以审视和讨论,西方的学者和知识分子也可以为之注入自身文化的思考。这也就构成了一种立足于东方文化特性而展开的针对当代文化、艺术语境的全球化开放性讨论,这也正是“黑白主义”的可贵之处。


◎秦冲 过去·未来 纸 尺寸依据现场 2002-2012

“过去·未来”由三部分组成,纸烧成的灰、白纸筒以及纸灰的气味。 烧纸筒过程中产生的灰随意地散落在地面上,纸灰和气味在不知间被观者足迹带走。留下不同 高度纸筒任意摆放在空间 。


秦冲 过去·未来(局部)


“黑白”,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一种色彩和审美,更是一种哲学和宇宙观,关于黑白的意味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所阐发。黑白与阴阳密切相关,孔子曰“绘事后素”,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水墨画中又有“墨分五色”“玄色”之说。可以说,黑白流淌在中国艺术家的血脉之中,而并不仅限于水墨。在黑白间,秦冲寻找到属于个人的平静,他的艺术也从中孕育。黑白是他思考的起点,也常常是落脚点。白色的纸,经过火的灼烧,化为黑色的灰烬;袅袅灰烟,熏染到白纸上,留下如同墨迹般的山水意象……物质、色彩、存在、诗意等在其中玄妙而无言的转换,妙不可言。它是东方吗?是传统吗?它是一种借由“黑白”引导出的当代观念与视觉表达。这是一种不受地域、时间、文化限制的艺术语言,总是将我们的情感思绪带回到对古老智慧的冥想之中,又让我们将视野跨越国界、民族、语言和学科,在一个开放性的语境之中,不断去探寻着属于黑白的丰富内涵和语义。

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喧闹嘈杂,各擅五分钟胜场;艺术形式、观念层出不穷,却又逐渐让人心生疲惫厌倦之感。回看“黑白”,无言、庄重、干净,无怪乎“至上主义”巨匠马列维奇同样也将自己宗教性的审美理想诉诸黑白。秦冲在自己的艺术行为中发现,任何色彩都可以在白的衬托中显现,而任何颜色也都在黑色下湮没……由此他将黑色譬喻为“色彩之王”,将白色称之为“色彩之母”,万色在这两种极端中孕育。这两种极端之间的平衡,正是让秦冲迷恋的语言方向,因此他的作品总是表现一种静穆中的内在张力。这也颇为类似于中国文化“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力量。

黑与白、轻与重、动与静、虚与实,正如东、西方文化特质之间的互补属性。由小观大,“黑白”构成了秦冲在跨国界文化与艺术间游走所秉持的基本立场。这既是具体的艺术形式语言,又是无形的文化精神追求。他在此建立起观察世界审视自身的起点与立场,一切的文化资源与艺术营养均可为我所用。独特的文化精神品格支撑起跨国界、种族、领域的对话与表达——以当代的方式。

(发表于《库艺术》“2013年度艺术人物”)


秦冲 卵 纸 麻绳 2012

卵,孕育着开始。自觉不自觉的记忆、载附万物所听、所嗅、所看、好与不好、有意无意积累贮藏着喜欢与不喜欢、已知和未知的事物,形成一个巨型的卵,故,今日孕育着未来......

作品“卵”是用数个空纸袋组成的装置作品。


秦冲 卵 纸 麻绳 2012

秦冲 卵 (局部)


2020年
秦冲:黑白主义是一个面向未来,跨学科的全球性文化命题   


库艺术=库:您当时为何提出“黑白主义”?

秦冲=秦:2007年提出“黑白主义”,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我的创作历程中可以感受到。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的作品富有色彩,90年代末淡出色彩,到欧洲后重新审视自己过往作品,黑白让我找到了重新出发的力量,它们是色彩的两极同时又有一种对立的平衡。我称白色为“色彩之母”;黑色则有一种吞噬性,我称之为“色彩之王”。“黑白主义”研讨是开放性的话题,也符合当下全球化的文化语境。

每一种传统文化都有着自己的文化核心,但这是基于以前封闭性的地理环境而言。全球化后,人类的文化核心又是什么?人类文化有其共性,这正是我提出“黑白主义”的动机。2000年,我在柏林曾经写道:

当今,
人类的高速发展,
信息光电般地穿梭,
文化互相交错,
社会风云变幻,
环境给人以各种方式的挤压,
世界变得如此多彩。
我用黑(色彩之王)白(色彩之母)来寻找自己的平衡。

库:您怎么看传统文化资源在您的创作中所起的作用?

秦:它就在那里,身体里流淌着文化血液,自然会选择, 选择能最大化完成作品思想的媒介,媒介选择基于你的表达。无论选择何种媒介,如金属、火、水或者其他,都是为了完成作品的核心思想。在我看来材料、方法是平等的,久之便可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

库:曾经有一些中国艺术家为了引起世界关注,刻意寻找一些“中国符号”来创作作品,以自己文化身份的差异性来做文章,显得更有创造性。您对这件事怎么看?

秦:可以理解他们所在的文化处境。我想说的是,我便是我,生于斯长于斯,更无须刻意强调什么。想做成别人是不可能的,今天举国谈回看就说明了这一切。你刚才举的例子我不认同,有的艺术家努力寻找独特的文化资源,认为就是成功。算了吧!只要能够消化吸收就可以得到营养。说清自己已不易,根本无法讲清楚他人。


秦冲 极限 40cm × 40cm × 110cm 不锈钢 水 2000-2007

九个金属台上展出的是净水制作的九个不同样式的图形符号作品,作品随着时间流失而消失。


秦冲 极限 40cm × 40cm × 110cm 不锈钢 水 2000-2007

秦冲 极限(局部)


库:在您看来,水墨是一种媒介。但在很多人看来,水墨并不仅是一种媒介,也是一种精神。

秦:如果中国当代艺术站在文化精神层面,而不仅是媒介和方法,一定是大于水墨的。自我孤立局限于圈子文化,和当代资源不匹配。2015 年在中国台北举办的“水墨是陷阱”个展,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反思。在展览中就是把水墨当作媒介,但从没考虑它的特殊身份。我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水墨艺术家、装置艺术家或者行为艺术家。

库:您的艺术和文化观点,是否与您特殊的有东、西两方的艺术与生活经历有关?

秦:文化基因不由我定,是自然流露。不同的文化环境使我更加认清了自己,也让我有了更多表达方式和可能性,并且有一种冲动要去表达。我喜欢东方文化“静”的力量,笔不周而意周、无形胜有形、滴水石穿、柔能克刚等这些概念都让我非常着迷。

库:随着全球化发展遭遇瓶颈,近几年来民粹主义与地区保护主义反而在世界范围内抬头,对“当代艺术”的质疑与反思也越来越多,“传统热”再次兴起,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秦:从来没有出去过,谈不上回归 ( 文化 )。四十年过去了才想起自己 ( 文化 ),可笑。我从不反对传统,并一直在传统中吸取养分;我也不认为凡是传统都要继承,今天形式上的回归传统又是一次远离。

库:您现在的创作线索主要是什么?

秦:我一直非常警惕陷到某一种套路中,需要不断地跳出来。当我用某种材料、技法做到没有感觉时就会寻求改变,这种改变取决于表达的观念。立足于艺术语言的一致性,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风格和技法。


◎“黑白主义”国际研讨会海报

参加“黑白主义”研讨会的嘉宾有张羽 - 艺术家(中国),Massimo Gava-DANTE.mag 杂志社总编(澳大利亚),Rene Rietmeyer-世界艺术中心基金会主席(荷兰),秦冲-艺术家(中国),Valeria Romagnini- 策划人(意大利),Felix Schoeber - 批评家(德国),Rachele De Stefano- 世界艺术中心基金会策划人(意大利),Glen Clarke- 艺术家(澳大利亚)

◎“黑白主义”国际研讨会 第 56 届威尼斯双年展 2015

秦冲 第 56 届威尼斯双年展“个人结构展”,由世界艺术中心基金会和英国 DANTEmag 杂志意大利分社主办的“黑白主义”国际研讨会在威尼斯莫拉宫成功举办,并出版专刊

“黑白主义”国际研讨会专刊


以上为本书精彩内容节选,欲了解完整内容,欢迎购买观看。




 黑白·2020 

后疫情时代下的个体水墨絮语

现公开征稿

 

2020年,农历称“庚子年”。逢庚子,必有变。2020年无疑是变动之年,大灾之年。自然环境、病毒、时事等种种灾祸危机纷至沓来,人们日夜被种种负面信息所围绕,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被压抑、焦虑、愤懑、无聊等情绪充满。艺术家也不例外。

 

对水墨艺术家而言,处在此种境况之下,执笔挥毫以倾吐胸中块垒,几乎成为一种本能的选择。水墨的媒介特性与文化承载也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土壤。毕竟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骚客借水墨宣纸抒怀状物,感世事之无常,吐不平之心绪,壮怀激烈渗化为铁线墨色、枯笔晕染,将时代况味、个人抱负寓于山水花草树木之中。水墨,看似出世,实远蕴入世基因。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2020年最适合于水墨表达,因它是无色的,惨淡的,浓烈的,孤独的,内省的……每个人都被迫自我隔离,不得不与个体为伴。宏大理想与远期规划化为个体絮语和日常修行。艺术离功利远了,离内心近了。或许支离,但却真实;虽属寂寥,但更为清醒。身外无为,正好操笔向纸。抒怀以求心安,闭门只作深山。铭世感怀,落落无言,状于笔墨,知者自知。



所需提交资料:

·个人生活与创作实践的手稿、笔记或文章;

·个人生活与创作照片(1-2 张);

·2020年最新作品图片(8-10 张);

·最新简历与联系方式。


投稿方式:

将以上资料发送邮箱:kuart@126.com

咨询微信:kuyishu001

联系电话:010-84786155






 正式发售 

 观念中的水墨2009-2019 

 THE NEW CONCEPTS 

 IN CHINESE INK ART 

 2009-2019 



本书看点 

BOOK ASPECT

◎资深艺术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水墨十年发展史;

囊括业内一流专家学者、批评家、策展人精彩文论;

◎详尽呈现当代水墨领域最具代表性的30位艺术家个案;

专辟“黑白立场”板块,呈现新一代水墨艺术的多元图景;

《库艺术》“十年学术研究文献丛书”又一力作

全书共达416页,采用特种纸高清全彩印刷,具有很高的

阅读、收藏与参考价值。

作者:库艺术KUART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东方根性的当代生长》当代艺术系列丛书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