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
宋人蔡絛《铁围山丛谈》有言:“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佑陵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朱雀门外街巷》亦载:“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犹盛。”宋代茶文化之繁荣由此可见一斑。在此以瓷质茶具为媒,让我们在茶香余韵之间,领略宋人的精神世界和美学风尚。
宋建窑黑釉兔毫纹碗
口径11厘米、底径3.5厘米、高6厘米
宋代前期,点茶法与煎茶法并存,然斗茶的兴起,使得煎茶法在宋代后期基本被摒弃,点茶成了主要的饮茶方式。斗茶据考起源于福建建州,是茶农们评比新茶优良次劣的一种比赛活动。
宋建窑兔毫盏
口径12.5厘米、底径3.8厘米、高5厘米
两宋时建州北苑生产的“龙团凤茶”乃进御贡茶,极为珍贵,斗茶风靡全国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民间活动随着贡茶传入了朝廷,并受到皇帝的推崇。而同样来自福建的黑釉茶盏也随之声名鹊起。蔡襄《茶录》上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宋建窑乌黑釉黄兔毫盏
口径11.5厘米、底径3.5厘米、高6.4厘米
斗茶时,茶面泛出的汤花呈白色,建盏的黑釉与茶汤的白色正好相互映衬,而汤花形成的水痕亦清晰可见,故宋人斗茶喜用建盏。建盏之于斗茶功用具体如何,我们来赏析几件代表性建盏。
宋建窑黑釉兔毫纹碗
口径18厘米、底径5厘米、高7.5厘米
斗茶是宋代饮茶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尽管熠熠生辉,但不能代表宋代饮茶之全部,甚至可以说斗茶只是宋人附庸风雅的一种游戏,并非饮茶之常态。善于推陈出新的宋人,不仅在斗茶饼茶制作上标新立异,而且在茶的饮用方式上别出心裁,把茶的“雅文化”推向了极致。好盏配好茶,各式各样的茶盏成为宋代各色茶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君子“比德如玉”,如翠玉般之青色成为宋代主流社会当之无愧的选择。宋徽宗嫌“定窑有芒,不堪用”,命汝窑贡瓷,且指明要求“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天青色。皇室的喜好往往主导社会的审美思潮,青釉瓷器亦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常物。
宋官窑葵瓣口碗
口径19.2厘米、足径5.4厘米、高7.9厘米
宋人喜好“花卉茶”,以花香入茶香,香气益浓。据文献记载,当时流行的花卉茶有桃花茶、菊花茶、桂花茶、莲花茶等等,似乎所有的芬芳在宋人手中皆可烹制成美妙的花茶。试想香馥的桃花茶徜徉在翡色的海棠盏里,清幽的莲花茶荡漾在刻满莲花纹饰的莲瓣碗里,香气四溢,该是怎样的一种沁人心脾,涤荡胸怀?这是一场心、神、意、口、舌、鼻全身投入的美的享受,是宋人创造的视觉盛宴,真是“其茶也花也,其盏也花也”。
宋龙泉窑青釉划花纹碗
口径17.5厘米、足径4.5厘米、高5.9厘米
盏托又称茶船、茶拓子,为承托茶盏,以防烫指之用。宋代盏托的基本造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托盘下凹,中间呈空心盏状,有的呈圆形,有的呈荷叶形。如这件南宋官窑盏托,盏、托相连,更加稳固。另一类则是由托台和托盘两部分组成,托盘一般呈圆形,托台高出盘面。如这件龙泉窑盏托托盘作花瓣状,盘心正中凸出一鼓腹托台,圈壁饰以覆莲瓣,用以承托杯盏。盏托发展至明清已简化成盖碗,一手就能握住。至现代,更加简化的玻璃杯、口杯等成为最常见的茶具,“饮”茶变为“喝”茶,宋人推崇的“雅文化”不得不让位于今天的“快节奏”了。宋代“ 荐绅之士, 韦布之流, 沐浴膏泽, 熏陶德化, 盛以雅尚相推, 从事茗饮”,同时“以豪华相尚, 以俭陋相訾(zǐ)。愈厌而好新, 月异而岁殊”,这时的茶道既崇尚“雅”,由于“理学”的约束而内敛、自省,又求新斗奇,奢靡之风盛行,这点在宋代各式各样不同风格的饮茶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个文人巧匠能才辈出的时代,茶事艺术和制瓷工艺得以融会贯通。这还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不仅继承了唐人开创的茶文化,并为元明清茶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关注逸拍卖了解更多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