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抽象艺术并不是“不像”,而是另类的“写实主义”
如果你长期置身于“非具象艺术”或称“抽象艺术”领域的研究制造,你就会发现,任何一件作品的初始和完成,都需要一个理由,才能说服自己,让作品才能踏实的搁置在现实的空间中,在其中的图式或道理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才罢了。
我们始终在理论家的狂呼下,怀疑着自我的观点与判断,始终在艺术史和市场的纠结中,谨小慎微的尝试着表述方法,未了,或简单的说,就是“像”与“不像”,或“新”与“旧”的辨识中行进。我们在艺术的探索中,左顾右盼着各种可能,在各种规矩和限定中,进进出出,直至黄昏日落,月星高头。
艺术的初衷是直述自我之宣言,是情节与情感的“标题”反映。抒写作品的过程,更是搅拌着前期的学识与技术的积淀或浮萍。我们拖带着沉重的框架结构,试图在挖掘自我思想与创造新语言的妄想中突破,形成独家之言。而长期的区域审视习惯,或艺术史中的无数“泰山”,让我们窒息。《时空秩序的存在》油画/2019年/王亚中
我们做艺术的理由很简单,就是直述表白自我之态度和理想,或是记录和标注灵魂的感应点,或区间链。无论是写实状态或抽象状态,主线均来源一个故事,或一个变异图式。
写实可以造象或照相,而抽象则是改变了表述符号的直用状态,更多的将情绪和色形融入了并进概念,强调了所谓灵魂的直接显现,“转换”成了关键点”。
无论是“有形”的,或是“变异之形”,都是原故事的不同陈述形式,从这个层面上讲,都是“写实主义”,而非整理者的硬性划分。
多有论者探讨“抽象艺术”,有根与无根之说,或挪移与传递之论,又有何妨,强调你我之说又有何意。文化习惯是有承传之说,但艺术并无国界之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格局,艺术之自我述说,独立宣言,确也是显得尤其珍贵了。
“像”或“不像”,都可一笔带过,历史将选择“沉淀”。《龙城艺术》2021年/黄晓明制印
《油画家王亚中》油画/2021年/辛俊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