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四年前隋宜达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进行帽饰展示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他。这个一头长发的大男孩并不符合我心目中对时尚设计师的定义。印象中的时尚圈人士应该是精致且自我的,但是隋宜达非常轻易地就打破了我的认知。他非常开朗以及天真,眼神干净地没有一丝杂质。只有看到那些神匠鬼斧的帽饰才想起来原来他就是那个技艺超群的怪力者。帽饰设计的天马行空与犹如一张白纸般的设计师本人,哪一个才是真的他呢?当四年前的一场对谈结束后我才明白,正是这些既单纯又复杂的元素合力构成了真实又跳脱的隋宜达。
在隋宜达的梦境中,他站在马路中央,赤裸裸的,任路过的陌生人各种指指点点:脆弱,自卑,胆小,孤独,愤怒……他说他渴望伟大,渴望认可,渴望成功……可是谁又不是呢?或许这些平凡又普通的共鸣恰是我们爱他的设计的原因。
四年过去了,那个单纯率真的大男孩又一次来到南京。笔者有幸再次与他对话,重新感受一次这个雀跃生命的锋芒。
对话人:刘婷、隋宜达
隋宜达
明星
Q:很多文章一提到你,必定会先放出来一些明星照片,说你为这些明星设计过帽子。你提到最近有人去你们工作室面试,对方说想来工作是因为在你们工作室有机会接触到明星。你怎么看待你们和明星之间的关系?
A:相互成就的关系。明星为产品增加曝光度,我们为明星完善形象造型感。
Q:和明星之间的关系会对你和品牌产生什么影响?这是一种宣传,还是说明星本身就有风向标意义?
A:和明星之间的关系,让更多人知道了我们。明星本身有粉丝效应,持续不断的明星佩戴曝光,无论是在业内还是大众,我们的产品一直都在不同的圈子和载体上出现。
展览现场
#设计
Q:你说你是个主观设计师,设计上偏艺术。我不想去定义艺术,但是大家常常会认为艺术和大众实际上是有一些距离的,而你的设计最终是要面向大众,需要客户买单,你如何权衡设计的艺术性和市场化情况下的自身生存?有这方面的故事吗?
A: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在做成品设计之前,很多人劝我设计一些“接地气”的产品,那段时间特别讨厌这个词!所以第一批成品帽子根本没按套路来,就是非常主观的设计自己喜欢的产品……今天,很多人跟我说“从来没见过帽子还可以这样设计的,太有意思了”。我想说的是,艺术性和市场性都是人为划分出来的,每个人对它们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每年也有很多头饰定制订单,单顶都是超5位数的价格,但是这类的产品在很多人眼里就是艺术性的不市场化,然而,这样的订单确实产生了交易,属于“市场化”。“艺术性”和“市场性”在我这没有特别的分界线,我尝试模糊两者的属性去做设计。大众客户的喜好和分类太多了,没有办法满足所有人。唯一可以掌控的,就是设计自己喜欢的产品,然后让同样审美和价值观的人注意到它,喜欢它,然后习惯它。
展览现场
传统
Q:我看了你为关晓彤《嘉人》杂志大片中设计的帽子,这让我想到了尚美(ChAUMET)有一款经典的麦穗冠冕(我本人很喜欢尚美的冠冕)。
其中你的帽饰设计中的羽毛和这款麦穗的线条很像。另外我知道,你为张天爱春晚舞台头饰的设计对中国传统戏曲头饰也有借鉴。很多人看到你的作品会觉得你很有想象力,但是同样学油画出身的我知道,艺术创作很多时候是和传统的对话或者和解。在帽饰设计的时候,你如何看待这些传统?
A:在设计帽饰时,我没有刻意的一定要加入某些“传统”,甚至每次都要强迫自己不要在意设计的是“帽饰”。人类在最开始之初,并没有这么多行业这么多品类的划分,当你去掉一些“墙”,就会发现各种惊喜。传统工艺、传统元素这些,都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而自然运用进去的。当不把“传统”当“传统”,才能自然轻松的运用它们,有时立意太高,反而不知道如何利用。
Q:我注意到在本次展览中有一个系列使用了“绒花”这一非遗元素,在我看来这有些向传统致敬的意思,为什么会采用“绒花”这个材料?你觉得这一传统材料在概念性很强的作品中会起什么样的化学作用?
A:绒花系列是我们和京柔宫坊合作的作品,头饰上的绒花是北京非遗绒鸟(绒花)第六代传承人蔡志伟老师制作。这个头饰属于“摇滚精灵”大系列的一件,整个系列表现的是表面看起来很乖顺的孩子,其实内心更疯狂。我们把绒花做了高饱和配色,故意避免现在流行的“莫兰迪色系”,用高饱和的绒花色彩和金属铆钉、透明链条做撞击,跳出那种乖乖的、优雅的刻板印象。我在设计这个系列时,脑子里想的是一个瘦小的男生,画着微醺妆,穿着纱裙,在一望无际的草原里,自由奔跑。
展览现场
时尚
Q:你从事的是时尚行业,你的工作需要跟这个圈子里的哪些行业产生关联?
A:杂志编辑、摄影师、造型师、妆发师、经纪人、艺人、明星、演员、艺术家、品牌PR、设计师……
Q:你们和时尚杂志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你们的帽饰会戴在时尚大片女主的头上?是杂志的选择还是明星本人的选择?
A:很多杂志拍摄时,需要帽饰作为整理造型的搭配。因为我们跟杂志合作比较久,而且相对来说做的比较专业,多年在行业里积累下来的口碑比较好,所以很多拍摄的帽饰会首选我们。关于选择的问题,其实有杂志选择,也有明星造型团队指定选择。
Q:我看过你们的一个视频,我注意到,你们的时间概念是时尚行业内的时间概念(比如春夏季这种说法),实际上在你们的时间概念里,并不存在跟随“当季潮流”的这种偷懒做法,因为各个品牌的发布时间都集中在那一段时间里,所以说每个新品发布季实际上会是一种对潮流的预测还是完全不管潮流,仅凭设计师本人的兴趣和意志?
A:主要是因为我们开发速度比较慢,没办法做到提前几个月发布新品。潮流预测这些有同事在做,不过对我们的开发影响不太大。我尝试过按流行趋势去做开发,结果根本设计不出来产品,这跟每个设计师的设计习惯有关系。
品牌
展览现场
Q:你似乎一开始就有做品牌的意识,你的品牌也就是你的名字。包括现在也是在做品牌,我看到了你们的视频号。做这些视频内容是为了品牌形象的创建还是做着玩玩?对于品牌的长远发展,有什么规划或者畅想吗?
A:视频号的内容恰恰是想让我个人区分现在的品牌。随着团队和业务的增长,品牌很多事情并不能按我的想法实施落地,我需要有一个窗口,来抒发自己的想法。有些话,品牌不能说,只有设计师才能那么真诚真实的去说话。
压力
Q:我看过你视频号上一个视频,你说你梦见数学考了28分。可见你数学应该不好。心理学家说,梦见考试说明生活有压力,所以平时你会有很大压力吗?
A:任何人在任何的年纪,都会有压力吧。我已经习惯压力了。
Q:“头秃”成为青年人的共同话题和焦虑,前不久白岩松翻车了,他造了一个经典句式“不会吧?!”,这遭到青年人的群嘲。你如何看待青年群体的压力?
A:请青年群体学会与压力共存,作为长几岁的人告诉你,后面还会有更大更难的压力等着你。
Q:你的职业生涯中面临最大的一次压力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事情?
A:没有最大的压力,现在回头看看都不是事儿,未来肯定还会有更超乎想象的压力。困难来了,解决就好,实在解决不了,重头再来一遍就是了。
个人形象设计
展览现场
Q:我知道你有很多发簪,你现在的形象是经过设计的吗?实际上很多人,艺人、商界大佬等都会有形象设计,个人形象设计对你来说也很重要吗?
A:重要,但是没到很重要的程度。现在的形象是我最舒服的状态,人都是有一个内在认为的样子和他人眼中的样子,当两个形象传达出来的气质相近时,会感觉到这个人是舒服的,是自信的。我从小就喜欢长头发,喜欢那种蓬松的发髻慵懒垂在头顶,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里是满满的善良与锋芒。
女性
Q:我注意到你工作室女性好像比较多,上次采访的时候,我也问过你这个问题:你是不是会更多体会女性的需求,把她们作为你的主要受众面?我想看看,几年过去之后,你会给出什么不一样的答案。
A:其实可以说是体会不同的生活方式。上次采访时,是我们创业做成品系列的第二年,今年是我们第六年。我们大多客人的家庭都比较富裕,她们从出生开始,就已经过上了所谓的“富人”生活,对于我这个来自教师家庭的普通孩子来说,她们的生活只是电视剧里才能接触到的。为此,我和嘟先生(品牌总监)经常跟客人一起旅游,以朋友的身份感受她们的生活状态,才让我知道了坐头等舱需要什么搭配,五星级酒店泳池旁需要什么样的搭配,酒店喝下午茶和在草坪野餐需要什么样的搭配…… 她们的生活方式,她们的价值观也在让我反思。每个女生小时候都幻想自己是“公主”,长大后过着富裕悠闲的生活,但是,当你接触了这样的“公主们”,会发现,她们比普通人更努力更拼命工作,根本没有假期的概念,所有的工作都是以度假为表象的社交活动,即使再疲惫,也不会让自己狼狈的出现在别人面前。
阅读
展览现场
Q:我看到在别人的采访中,你说你的设计灵感很多来自文字。你是个很喜欢阅读的人,最近在读什么好书吗,你有什么阅读偏好吗?这些书给你的创作带来哪些新想法?
A:我最近在看小说《三体》和《我们与世界》,也看一些博主发的关于人类起源说的理论,对比一下各个国家的神话,就会发现,东西方很多神话故事里讲的都是同样的事情,只不过是人名换了一下而已。比如中国传说人是由伏羲和女娲创造的,他们即是兄妹也是夫妻,人首蛇身。而苏美尔神话中,造人的神是恩基和宁基,也是兄妹和夫妻的关系,也是人首蛇身,并且造人的过程是恩基把自己的血液放到一团泥中,植入宁基的体内,十个月后诞生了第一个人类,这技术听起来像不像今天的试管婴儿!?很多书籍虽然看起来跟我的专业关系不大,但却能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人,思考社会现象,从而对我做设计的出发点会有新的启发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
Q:关于本次展览,请你介绍一下这次展览的因由与主题。
A:这次展览的对接人是徐乐,她是负责我上次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的落地对接,那时她还挺着大肚子,非常认真负责。因为有了一次接触,双方都比较信任,所以开始了第二次的展览。
展览主题叫“善良与锋芒”,来自我的座右铭“生命本应雀跃!不该死气沉沉。”“善良”一词源于生命之初的“性本善”,而“锋芒”一词是希望大家不要把生活过的“死气沉沉”。
展览分成4个空间:花世界-暗世界-镜空间-我空间。代表着我从事帽饰设计这十几年时间里,每个阶段对人生的不同感受,从刚开始的新奇快乐到迷茫忧伤,从自我怀疑到豁然开朗,每段时期对应的作品也不相同,算是一个短期的小型记录汇报吧。
我经常问自己:有多久没有因为一个人的对视而高兴一天了?有多久没有因为一件小事而感动到泪流满面了?有多久没有因为一直照镜子而感概自己美若天仙了? 希望每个人来到这个展览里都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不确定性,乐意停一下,去感受当下的感觉,无论是愤怒压力也好,开心快乐也好,感受“活”着的感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