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黄浦守望者|海关大楼的前世今生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05cb90497fdd9fa86d5646c7981039ff.png

钟声穿透百年烟云,一座建筑见证了一座城的沧桑巨变。

晨曦初露,黄浦江面浮动着金色光斑,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在朝阳中苏醒。在鳞次栉比的古典建筑群中,一座钟楼俯瞰着奔流的江水,它以铿锵而庄严的钟声宣告新一天的来临——这便是上海海关大楼,一座在时间流逝中凝固了时光的建筑。

当雄浑的《东方红》乐曲从钟楼传出,回荡在浦江两岸,这座建筑仿佛在诉说着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和上海城市变迁的史诗。自1927年12月19日落成以来,这座建筑已巍然矗立近百年,成为上海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地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7/9d25696ad96e975859d079395cbe50d4.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7/e953a31e2f9a1b1b81b4d78aafc00a12.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7/3dc505d20c8ad5f3d6cff65074fec7c7.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7/063b5af7fc8954c9fb0cf511bfed0750.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7/4b16986b0fee4bd22eb8c67042104e50.jpe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7/a1f43f3282607ed3a221a805a29bcdbb.jpeg

李守白-海派剪纸-《百年上海·剪绘申韵》2020年

海关在上海的历史长卷中,落墨深远。南宋时期,上海镇初具商埠雏形,当时的市舶司已承担海关职能;清康熙年间,海关初设于漴阙(今奉贤),后迁至县城大东门外。上海开埠后,外滩的海关建筑历经三个时期、三种形态的嬗变。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219302bf8505eeaebe0f399add8c745b.png

1845年,第一代江海北关矗立于黄浦江畔。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官衙式建筑,三进楼房,正檐翘角,歇山顶上托起一座小阁。牌楼式大门上,“江海北关”四个大字出自两江总督怡良之手。

1891年,当这座中式官衙在四周崛起的西式建筑群中显得寒酸时,第二代海关大楼开始兴建。由英国工程师设计、浦东匠人杨斯盛主持建造,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英国哥特式楼房在1893年上海开埠50周年时落成。它首次拥有了自鸣钟楼,钟声成为江上船只的航标。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71ef5f9f867c188695b8f71a79c98f3c.png

随着上海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1925年,第三代海关大楼开始奠基。公和洋行设计、英国建筑公司承建的这座新楼历时两年,耗资430万两白银,于1927年12月19日落成。这座希腊式新古典主义建筑与毗邻的汇丰银行大楼并肩而立,被赞誉为“姐妹楼”。

建筑以正门与上方穹顶为中轴线,两侧严格对称。入口处四根希腊多立克柱撑起宏伟的门廊,基座用大块花岗石砌就。建筑占地5722平方米,建筑面积32680平方米,成为当时外滩体量最大的建筑。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74c513091a0a7adfc6c692885490dae7.png

海关大楼最动人心魄的灵魂,深藏于那座高耸入云的钟楼。这座十层楼高的钟塔,不仅是外滩的制高点,更在1920年代被确定为上海的地理原点——水晶灯、天花板与钟楼顶端旗杆连成的直线,标注着这座城市的经纬坐标。

1927年,一座重达6.25吨的庞然大物从伦敦远渡重洋抵达上海。当吊车将这口巨钟缓缓吊上72米高的钟楼时,外滩的行人无不驻足仰望。这座由英国Whitchurch公司设计制造的巨钟,与伦敦大本钟、莫斯科红场钟并称“世界三大钟”,是亚洲第一大钟。

1928年元旦零时,海关大钟敲响第一声。此后每隔一刻钟,四口小钟便奏响《威斯敏斯特报刻曲》,每隔一小时,135公斤重的铜锤敲击大钟,雄浑的钟声持续10秒,响彻数里。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71ef5f9f867c188695b8f71a79c98f3c.png

这座大钟的报时乐曲,随着历史风云几度更迭。1966年,钟声中的英国古典名曲被《东方红》替代;1986年英国女王访沪期间,短暂恢复了《威斯敏斯特》旋律;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自6月30日零时起,钟声停奏报时乐曲,只保留整点钟响;2003年至今,《东方红》重新成为外滩上空的时光乐章。

在钟楼最高处的旗杆台上,飘扬着外滩最大尺幅的五星红旗。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这里升起了外滩第一面五星红旗。每年的元旦、五一、七一、十一,国旗守护者都会雷打不动地更换旗帜,让那抹鲜红永不褪色。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0bac9ff39bf448ad778c894fd71acafa.png

海关大楼的传奇不仅是建筑的传奇,更是上海乃至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江海关结束了屈辱历史;1950年2月16日,正式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

2017年11月,上海海关关区单月进出口额达5356.6亿元人民币,平均每日179亿元货物经此进出,占全国外贸总额逾两成。昔日的“关税命脉聚宝盆”,今日已成为全球贸易网络的关键枢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507/302bb3dbe6c9af3d06aa4c55502bfd2c.png

而随着时光流转,如今这幢建筑已超越了物理存在,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门廊的多立克柱诉说着中西文化的碰撞,机械钟芯象征着工业文明的智慧,而每日奏响的旋律则宣告着一个民族在现代化征程中的自信步伐。

海关大楼的钟声将永远回荡,如同上海这座城市的心跳,沉稳而有力地丈量着时光,见证着一个伟大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每个历史时刻。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jpeg/202507/467db2582ab95e0673a67a9b14b5a1f2.jpeg

​艺术家李守白

李守白,1962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上虞。当代重彩画家,海派剪纸艺术大师。现为中国民协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上海华东师大、上海工艺美院客座教授。“非遗”海派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多地举办展会和参展;摘取包括中国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在内的10多个金奖;被世界多国机构和私人收藏家收藏。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