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卓民先生发言(速记稿)
卓民:
各位理论家、评论家、各位美术界的老师,今天再次来观看唐勇力老师的画展,借研讨会谈一点我个人的想法,不当之处还请指正。我总觉得唐老师的“再创唐风”是一个理念性的东西,追慕唐老师艺术的粉丝可能还不太多,我很希望有一大批唐老师的粉丝出现。
我们能不能“再创唐风”是有疑问的。为什么?第一他的画里面已经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工笔画与写意画的边界模糊。这个问题反映出中国绘画呈现向上溯源的趋向,而这种趋向不管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恰恰在发生。因为元、明、清的很多美学,审美情趣已经不能满足我们中华民族当代的审美需求。这种默默地悄悄地发生的现象,正推动着向“唐”走,那就是中国绘画在美学上、审美上走向大国的趋向。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就是我们对大唐艺术的复兴准备好了没有?这是给在座的所有与美术有关系的老师们,包括我在内的一个新课题。大家知道很多工笔画家是很愿意往前走的,但事实上我们很难往前走,为什么?原因之一是唐文化背后有一个“杂文化”的背景。我们现在有个比较好的词叫“多元文化”,而安吏之乱以后这个多元文化结构被打乱了。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在当代建立一个多元的文化结构。其二,就中国画目前的状态、中国画教学中唐代绘画艺术的基础研究薄弱。从纸,颜料(矿物岩彩色)胶等诸多材料技术、制作挂法、表现样式的基础研究薄弱,所以当我们以元以后的笔墨体系及绘制方法,用矿物岩彩色直接涂绘时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回到唐老师的画,色面造型和线描造型同构,是唐老师独创的艺术样式。工笔画和写意画在这种同构中模糊、消融,这是一种冒险、挑战,因为它与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宋以后的传统、体系不同。它源于东方而不同于后世文人精神索求的逸格体系,也不同于西方19世纪、20世纪带给中国的西方体系,而是以中国的写意精神为主线、讲究造型的、美术的、视觉的体系。
向唐回归,是当代中国画教学中亟待关注积极导入的。它是属于美术的造型的视觉的,所以它是可以讲得清楚的(不象文人画体系中很多只可意会)。以唐宋来重新构建中国画的体系,是唐勇力艺术创意萌发的动力、源泉,也是唐勇力艺术的高度所在。正如他所说:“在世界范围内确定中国画艺术的地位”作为中央美院中国画的院长,他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作者:卓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