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笔墨之意义
董其昌曰:“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有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云影明晦,即谓之无墨。
唐岱曰:“有笔而无墨者,非真无墨也,皴染少,石之轮廓显露,树之枝干枯涩,望之似乎无墨,所谓骨胜肉也。有墨而无笔者,非真无笔也,是勾石之轮廓,画树之枝干,落笔涉轻,而烘染过度,逐因掩其笔而失其真也,观之似乎无笔,予谓肉胜骨也。“可知笔墨贵乎兼施,并用,岂可忽之哉。
(二)笔墨之运用
作画用笔之法,如同写字,有主用中锋者,有主用侧锋者,有主用藏锋者,各具见解,互有长短,画者未可执一,当因地置宜,笔墨之运用,或为点线或为平涂,置其形式而论,可分以下数种:胡椒点、混点、垂叶点、平头点、尖头点,重头点、仰头点、藻丝点、介字点、菊花点、梅花点、鼠足点、个字点、柳叶点等,此是点类。
披麻皴、直擦皴、雨点皴、斧劈皴、云头皴、乱柴皴、牛毛皴、荷叶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等,此是皴类。
更具体而言,不外直线、平线、斜线,大点小点、尖点圆点,又就其精神而论可分干湿、轻重、浓淡、顺逆、虚实、生熟、拙巧诸法,前者学而较易知,后者学而难工,分条略述如次:
(1)用笔干湿——大概纯用湿笔,易流于薄,且难见其神,纯用干笔,更不烘染,则非枯槁尫赢,亦少生气,当以干湿互用之为上。桐阴画诀云:“荆关画笔之带渴者也,渴而以润出之;董,巨画墨之近湿者也,湿而以枯化之,即有笔有墨”。此语最可参悟。
(2)用笔轻重——王维山水诀云:“落笔勿令太重,重则俗而不清,不可太轻,轻则燥而不润”。又云:“分清分浊,庶几轻重相兼,淳重淳轻,病在偏枯损体”此言轻重须得体也。
(3)用笔顺逆虚实——南田题跋云:“在笔墨不到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又云用笔时须笔笔实,却又笔笔虚,虚则意灵,灵则无滞迹,不滞则神气浑然,天工在是矣;所谓虚者即笔松而意(连)无穷也。”此言用笔之虚实,苟能会意于此,当不难出神入化矣,方熏山静居论画云“画法之妙无穷,各有会而造其境,至谓笔之起伏先后顺逆为定法亦不然也,惟古人往往有笔不应此处起,而起有别致;有应用顺,而逆笔出之尤奇突,有笔应先,而反后之有余意,此言用笔之顺逆也。
(4)用笔生拙熟巧——秦祖永《绘事津梁》云:“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合而参之用笔,自无轻佻溷浊之病”。又顾凝远《画引》云:“生则无莽气,故所谓文人之笔也;拙则无作气,故雅,所谓雅人深致也。”此生拙熟巧之论,最可领会。
(5)用墨浓淡——墨当浓淡参着,淡处要无墨求染,浓处要积墨使晦,于是阴阳明暗凹凸远近毕露矣。唐代《绘事发微》云:“墨有文彩而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也。”此言用墨须有黑白干湿浓淡,所谓墨之文彩是也。又饶自然《画史会要》云:墨须远淡近浓愈远愈淡。”
此言用墨浓淡之法也,至用墨浓淡之执先执后,或执浓执淡,未可执一,亦当随机应变耳。
笔墨之病忌
邹一桂《小山画谱》云:“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妇涂脂,二曰匠气,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杖而锋芒太露,四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苗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恶不可耐。”
作者:吴蓬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