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有幸参加此次版画学术展,让我有机会与中国当代的一些优秀艺术家的作品有了零距离的接触,倍感荣幸的同时,也使我对于版画的认识和了解从以前的个体兴趣转变为整体关注。一直以来国内习惯上对画种的严格划分,不仅限制了版画的发展,同时也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无形中套上了紧箍咒。由此,我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众所周知版画复数性的特质曾经给版画带来过历史上的辉煌。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舞台上,版画艺术的边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多种因素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对版画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如何理解版画的复数性。如果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复制,那么必然会陷入印刷技术的优胜劣汰的尴尬境地。其次,当代版画的发展在技术与精神层面上都是西方影响下的直接产物。再次是画种的划分使版画成为了稀有种类,以至于严重阻碍了版画自身的开放和多元化的发展,当然这也是其它画种存在的问题。
  但对于有着鲜明个人艺术面貌和艺术品质的艺术家来说。选用什么样的技术来表达都有着自己选择的方式和权力。毕竟作品的优秀与否并不取决于表现方式而是由艺术家的思维深度和艺术修养的薄厚来决定的。徐冰先生对复数的认识值得我们借鉴——“我所强调的是作为绘画的具有美学意义的复数性”。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本次展览中不同艺术家对复数的诠释和运用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就此次版画展而言,作为实验性已经迈出了崭新的一步,打破了已有概念的框架,以更加自由开放的姿态拓展了版画的外沿,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版画的开放性、前沿性、反叛性以及实验性的特质。作为一个以油画语言进行创作的艺术家,这何尝不是我应该思考的问题呢?这次展览我的作品是运用超写实的手法画的一套静物,通过对客观物像极尽致微的刻画来再现物象,然后同样的内容用素描的手法再次复制。多次的复制加强留存于自己内心的精神符号。也算是借用版画语言形式的尝试。我想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本专业的小圈子里的自我陶醉,而忽视姊妹艺术的交流与身边生活的体验、忽视各种艺术形式的尝试,必将自我划地为牢。古语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层精神追求必然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有什么样的思考与思维就会有什么样的技巧。缺乏当代文化针对性的艺术自然也不会被社会认可,所以对现代人文精神的关注。寻求适合体现个人的思想和审美价值的手段成为我们现阶段的议题。一味停留在外在表象上的追求必然导致深层精神追求的缺失。没有深层精神支撑的艺术是苍白无力的。正像吴冠中先生谈到的“脱离了具体内容与表现形式的艺术,笔墨等于零。”
  我相信此次展览所引发的不会只是版画一个门类的思考,更应该是我们对艺术本体的思考,不同形式和艺术门类的介入,不仅仅只是对版画外沿的一个宽泛理解,更应该是我们不同艺术门类的融合与创造,是对传统视觉经验的反叛也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发表于第二届中国当代版画学术展《版画•概念》。

作者:薛广陈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