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李占洋:冲动的再现

  我在和李占洋坐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总是不能顺利的说完某一件事,说着,说着就到了另一个主题,难免暂停下来回顾最初的话题才能将一段故事说完,在谈话过程中错开话题的通常是联想,或者好奇所带来的兴奋,一旦忙着解释那些联想,或者好奇的时候,谈话内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话题了。

  兴奋会带来冲动,李占洋似乎很少考虑为什么会冲动,考虑更多的是根据冲动怎么行动,随之而来的是制作可能性的判断,能感觉到由于各种条件的不成立,放弃冲动时的无奈,而实现过程更是多灾多难,李占洋通常以全因素表现技术进行作品制作,这种技术需要非常复杂的分析,归纳,没有尖锐的观察和判断很难发现过程中的制作错误。还有对作品理想的要求之苛刻等,很容易导致对另一种可能性的探索,这时候产生的一次次冲动逐渐远离着最初的制作理想,然而原始冲动又在时刻提醒着,结果是过程中的冲动完善了原始冲动,作品是诸多冲动进行分析后的再现,实现唯一的可能性。

  处于某规定环境中的个体生命对压抑的释放是表现的一种方式,对于李占洋来说,生活的压力和动物的欲望使他无时无刻冲动着,要么烦躁,要么兴奋,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冲动,改变着计划,不停的改动,同时引发着更多的故事,结果其作品成了是诸多故事的叙事。

  很难考察李占洋产生各种冲动的原因,也许,象动物一样的敏感?象贵族一样的挑剔?还是面对存在的焦虑而产生的不安?很多可能性,答案是不是作品呢?任何艺术家没有自身环境,是很难进行创造的,环境总是要给艺术家带来刺激,艺术家对刺激的反映会导致艺术家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被压抑着的,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爆发,也可能永远消失,也有可能诸多被压抑着的行为绞在一起象挤牛奶一样借机进行,对李占洋来说这种行为就象活火山一样,运动着,爆发着,完成着一件件作品,这种行为过程我理解为冲动的再现。

  以上所说的冲动中连续是怎么来的呢?特定环境中的个体生命是受环境的刺激进行反映的,个体生命对环境的感知永远不会绝对真实,每个个体生命都是以自身的思维结构对环境进行预测,并去验证。

  李占洋以自身的思维结构感知环境,以实验,验证预期环境中的自身位子的时候,环境中自身位子的转变带来的陌生,使李占洋有了更多的疑问,并继续着手进行实验,去验证新的环境结构中新的自身的位子,就是说每次冲动得到再现的过程是根据现实环境结构中产生的预期环境结构进行实验,并得到验证的过程。

  很难说明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李占洋的作品制作过程充满了冲动,分析,改动,当然也存在着情绪上的低落和兴奋,就象从来就没有人从极乐世界回来过一样,没有永远的安逸,冲动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而人们只有在他的作品中才能隐约的感受到制作过程中的冲动。

小白于重庆

07.9.16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