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我的笔墨观——周明安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取得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国民经济飞跃发展,文化艺术空前繁荣,而中国书画艺术更是由于国人的文化基因、传统习性和喜闻乐见,发展壮大最为迅猛。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这么多的国画家、书法家和书画艺术爱好者。书画作品、展览会、艺术大赛、书籍、画册、多媒体……以排山倒海之势,掀起阵阵浪潮,如滚滚洪涛,奔流不息。平心而论,这些年来,中国画艺术的确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技法研究和创新方面也是硕果累累。但与创作热情和作者数量比较起来,真正动人心魄的、充分体现中国写意精神的、可以与历代传世佳作比美的精彩作品却不如人意。这不能不归咎于市场的诱惑,急功近利的干扰,沽名钓誉的破坏,传统文化的缺失。那么,中国书画的怡情、养性、摄心、抒怀的功能还会不会有,还要不要呢?答案是肯定的。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浮燥迷茫之后,只要这颗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心还在,对传统艺术探讨的兴趣还在,自然会在学习、实践、探索中发现比得到金钱、名利、地位等快乐之外更多的愉悦。而今算来,自己舞笔弄墨已四十余年,其间笔耕不辍,几无懈怠,其中甘苦,心知肚明。这里只就写意中国画的笔墨问题,略表自己的点滴切身体会。

何为笔墨?笔墨为何?

  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母容质疑,从古到今,对笔墨的论述浩如烟海,笔墨是中国画品鉴的重要因素。中国画是以线为主要手段的造型艺术,随着中国书法的成熟和发展,书法最为讲究的笔法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古代的绘画之中。唐代张彦远的论画就已经提出:“夫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从此书画结下不解之缘。笔墨是“笔法”和“墨法”的合称,笔法缘于书法,墨法却植根于画图,对画家来说,特别是写意画,笔法和墨法是不可分割的。笔墨除了“笔法”“墨法”之外,人们还赋予它更多的内涵:以书入画的写意精神,儒释道的哲学理念,诗词歌赋的文化意韵,另外还有人品、学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格调、古意、趣味等等,笔墨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至明清“文人画”盛行,对笔墨的认知更加纯粹,笔墨已成为品评绘画的第一要素。以至后来出现文人沉缅于玩弄笔墨,陈陈相因,不思进取。导致辛亥革命之后的一段时期革“四王”的命,革笔墨的命。其实错不在笔墨,错在因循守旧,切断了笔墨发展的生命线。笔墨是中国文化的传家宝,是创造美的重要工具,现在重提笔墨的重要性,在于认识笔墨的功能和属性,更好地掌握它,利用它,借古以开今,创造出更多的,与时代相称的艺术作品。

  笔墨是手段,是工具,不是目的,不是作品本身。笔墨和作品的关系就象演员和角色的关系一样,角色靠演员来表演,演员功力越深,演技越高,角色就塑造得越好,戏就越成功。笔墨、色彩、章法在一部作品中扮演相应的角色,他们的功力深厚,加上相互之间协调融洽,这台戏就演好了,作品就成功了。但如果演员的功力不深,水平不高,上台来达不到角色的要求,这台戏就会演砸了。当然笔墨也如演员的人格魅力一样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也只有在与角色融为一体时,才会更具艺术震撼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一点也不假的。学习书法,掌握用笔的要领、技巧,就是为了随心所欲地塑造形象,无论是具象的、意象的、抽象的。“笔墨当随时代”,时代前进了,时代对笔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正在呼唤相应的笔墨精神,共写新世纪的辉煌。

黄宾虹的启示

  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艺术巨匠,他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古今无人可及。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对传统文化锲而不舍的执着追求,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穷极造化的创作实践,著作等身的传道解惑,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一生近九十年的深沉努力,就是在实证“画法即书法”这个千百年来已植根于中国写意画的道理。他经过长期研究实践总结出的“五笔”、“七墨”之法,在他去世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以及后来更长的时期,作为宝贵的艺术成果而为广大实践者学习和利用。常言道:“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黄宾虹先生的“五笔”“七墨”法看似简单,实则内涵极为丰富,表达极为真实。古来对笔墨的研究成果甚丰,什么使转、提按、正侧、虚实、轻重、疾徐、偏正、曲直、四势、六要、十八描、印印泥、锥画沙等等。黄宾虹用五个字将其概括,一曰平,平如锥画沙。显示出中锋的形态。又以水喻之。“天地之间至平者莫如水”,“但水有波折,如笔有波折。”道出平中不平,不平之平的辨证关系。二曰留,留如屋漏痕。形为集点成线,以忌浮华柔软之病,可用逆水行舟来理解。三曰圆,圆如折钗股。乃取法籀篆行草,盘旋曲折,连绵不绝,刚劲而婀娜。四曰重,重如高山坠石,如枯藤屈铁,沉厚而富有立体感。以上四种用笔之法,皆可用于画中,以勾勒山石,状写屋宇,表现树林,画云作点。黄宾虹更强调第五字的“变”,“中锋、侧锋,藏与露分。篆圆隶方,心宜手应。转换不滞,顺逆兼施”。“用笔贵变”,“而惟能变者,得超于法外。”我认为五法之中,变最重要,书法用笔运之于画,画中之笔,笔笔来自书法,但笔笔又不是书法,无一笔是点横撇捺。画在于能变,不然,岂不书法家皆成画家了。

  古代有关墨法的论述也很多,什么皴檫点染、黑、白、干、湿、浓、淡、焦墨、宿墨、退墨、积墨、泼墨、破墨、陈墨、剩墨、死墨、活墨等等。黄宾虹以“七墨”概括,借古以开今,为古法充实了崭新的内容。“七墨”为“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积墨、焦墨、宿墨”。黄宾虹经过大量的实践,学贯中西,特别在破墨、积墨、宿墨几方面大大突破了前人用墨的樊篱,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黄宾虹是引领中国画走向现代的里程碑,他终结了传统“文人画”家陈旧的习气,他以深厚的学识,广博的研究,漫长的实践,追根溯源,跨越明清,纵横宋元,直追晋唐,远韶秦汉,发掘和调动传统的精神资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契合点,并实现了伟大的转换。他提出“内美”的价值理想,提倡“兼文人、名家之画而有之”的大家之画,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程。他所取得的丰厚的研究成果,是为后学者留下的宝贵遗产。目前对黄宾虹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这正是将来可以深入思考和挖掘的课题。

“工夫”与“功夫”

  “工夫”和“功夫”两个词意相近,但实际应为因果关系。对一件事,工夫花得多,功夫就长得深。笔墨之道,实为功夫之道,人们对笔墨熟练,技艺高妙的人称之为有笔墨功夫,大凡中国的技艺都与武功一样,是靠苦练出来的。笔墨功夫同样如此。我们欣赏一幅写意画,首先看它是不是笔墨好,另外还有造型、构图、色彩等等,综合起来有没有意境,气韵如何,还要看他画得轻松不轻松,经意不经意。能举重若轻,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那就是好作品,。要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谈何容易!画写意画就是要把手练得来从心所欲,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惟有沉心静气,勤学苦练者方能得之。习画应注意三点:一、路子正,二、方法对,三、能刻苦。路子正最重要,有名师指点,识历代经典名迹,通书法于画法之中,如黄宾虹所言:“笔墨之法,授之于师友,证之于诗书,临摹真迹,以尽其优长;流览古人,以观其派别;集众善之变化,成一己之面目”,“故能参赞造化,推陈出新。”若是急功近利,一心欲取捷径,误入歪门邪道,再怎么努力,也是南辕北辙,离道愈远。方法对其实就是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循序渐进,要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捷径。任何偷奸耍滑的企图最终都是自欺欺人,等明白过来时,才如董其昌所说:“晚知诗画真有得,却悔岁月来无多。”能刻苦就是要勤动手、勤思考,不怕吃苦,说句老实话,真是喜欢这一行,何苦之有!在学习中陶冶性灵,也会得到极大的快乐。常言道“工夫不负有心人”,下得苦工夫,就能得到真功夫。从学到成,就如同虫蛹化蝶的过程,初为幼虫,一味大量进食,孜孜不倦,广学博记,如李可染言“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学进去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套路,犹如春蚕吐丝,结茧成蛹,此时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破茧化蝶,才会顿感豁然开朗,海阔天空,艺至于此,方为明心见性,得大自在,得大快乐,真正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作者:周明安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