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瞿先生近年来的山水画作品已为人所熟知,他以苦行僧般的愿力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尤喜摄写黄山七十二峰的奇景,并借此开创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画风,既富有水墨画的氲氤,又兼得水彩画的灵动。然而,在未曾认识谷量先生以前,我却不曾想到他的画学生涯及他此种独特的画风的诞生,却是如此地富有戏剧性。
1980年代开始习画的我,至今十分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不仅因为当时的艺坛百废俱兴,拥有初春般的气象,更重要的是因为那时人们对于艺术的学习和研究,有着一股奉献的激清和一份单纯的热忱,不似当代画家对于目前五花八门的艺术方向的选择,更多似乎是取决于策略甚至是阴谋,艺坛某些作风之浮夸,亦近乎无耻。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令我接触到了长我三十余岁、旅美的前辈画家瞿谷量先生,数小时的闲聊,竟令我在不知不觉中神游物外,重温了那段单纯地追求艺术,崇尚学术的美好时光,在下意识中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如沐春风般的惬意与舒畅。
瞿先生近年来的山水画作品已为人所熟知,他以苦行僧般的愿力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尤喜摄写写黄山七十二峰的奇景,并借此开创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画风,既富有水墨画的氲氤,又兼得水彩画的灵动。然而,在未曾认识谷量先生以前,我却不曾想到他的画学生涯及他此种独特的画风的诞生,却是如此地富有戏剧性。
年届七旬的谷量先生性情平谈谦和,举止温文尔雅,甚有长者之风,然而一旦言及其所从事的绘画艺术,他却如初涉画坛的少年般充满着激情。
从事绘画创作已经大辈子的瞿谷量有着骄人的成绩和广泛的交游,他原名国梁,其画最初是从西画入手,早年即入陈秋草、潘思同、学习,打下了十分扎实的西画基础。1956年,瞿国梁供职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专事绘画创作。自1957年他的一幅水彩画作品在上海青年画展中脱颖而出并获奖,他的作品先后入选全国美展、莫斯科、莱比锡国际画展,在广受好评之余还被印行于当时在德国出版发行的画册,同时被收入画册的作品多为其时名满画坛的耆宿,这不禁令其时画坛的同辈对他刮目相看。有意思的是,虽然瞿谷量专注于西画创作,却并不将自己学习的视野仅仅局限于此,而是广泛地结交中国画坛的同行和前辈,他先后同陆俨少、谢稚柳、应野平、刘旦宅、程十发以及海外的王已迁等宗师名家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且在应野平先生的鼓励下,开始尝试中国画创作,大量地临摹历代名家名作。至今瞿谷量依旧信奉临摹与写生并举的方法,而他当年临习沈周、李成、巨然的作品,亦堪能乱真原迹,尤其是其临习陆俨少先生的书法,竟令陆老本人都难辨真伪……当然,这些画坛前辈对于瞿国梁,亦关爱有加,他的今名“谷量”两字,便是由陆俨少先生亲自为之改定(取今沪语“国梁”的谐音):没有应野平先生的指导,他也不会将研修艺术的角度转向传统中国画……在广泛临学前人名作之外,瞿谷量还大量阅读历代画论,在与我闲聊之时,他每每信手拈来地旁征博引《笔法记》、《林泉高致》中的语句以为印证,皆能见他平日里的用功之勤,体悟之深。
1980年代,在当时画坛可称一帆风顺的瞿谷量选择了留学海外,去到美国的艺术学院进修画艺。类似的选择,在当时国内从事西画创作的画家中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这固然因为欧美乃是西画的发源地,但令瞿谷量未曾逆料的,是原本意欲深化自身艺术创造的这一番游学,竟促使他改变了自己多年研修艺术的方向。
有着深厚西画功底的瞿谷量,他的作品在纽约的画廊也颇受欢迎,我曾见过他在中央公园的水粉画写生,技法纯熟而别具异国情调,生性勤奋的他原本完全可以凭借类似的作品在海外享受优越的生活,但一位研究美术史的当地友人向他坦陈一番见解,却令他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重新开辟了一条蹊径。朋友认为:作为一名中国艺术家,他应该充分汲取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两宋山水画的优长,进此亦可令他的西画别开生面!
自此,瞿谷量重新审度自己艺术创作的方向,他开始尝试用水彩画与水墨画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来重塑眼前的世界,而最终令他将这两种不同的表现语言融为一体的,则缘于他师法黄山的搜妙创真。虽然自青年时代起,瞿谷量就不曾间断地奔赴黄山写生,但此时他的写生,却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意义。为了融汇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他屡屡从美国飞赴国内,登临这处曾孕育过石涛、渐江、梅清的艺术圣地。虽则他衣带渐宽,却始终焕发着少年人一般的创造激情……
如前所述,瞿谷量师黄山而自创一格的作品,既有水彩画的灵动,亦含水墨画的氤氲,既不乏中国画的笔情墨趣,又特具西洋画的色彩变化……他的作品,基本都是以奇峰、云海、苍松等原素来构成画面。这些原素,其实也正是黄岳这座艺术、文化名山所特具的典型性原素,历代描写黄山的名家也都莫不是以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来阐释这些原素自成一格而名传后世的。相对而言,西画出身的瞿谷量的造型相对传统中国画家来说特具造型坚实的功力,而相对纯以西画为黄山传神的当代画家又具有熟谙传统水墨画的妙旨,他每每以水墨画法奠定画面的基础,或以苍润互用的墨笔勾写虬松,或以松秀有致的笔触皴擦峰峦,复以淡墨烘染云烟,点染山石的阴阳向背,最后再敷以重彩,或间以对比色,衬托山石在万道霞光中的恢宏绚丽之感,或纯以单纯的墨青色,渲出云烟中黄山真真幻幻的意蕴无穷之感……他的这种融汇中西艺术语言的画风,非但令自己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而且令画坛前辈如谢稚柳先生等青眼有加。谢老亦曾盛赞其画既通融中西,亦暗合了传统中国画落墨之法的妙谛。
年届七旬的瞿谷量认为,研习艺术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一分耕耘未必就能有一分收获,因而他采用的是每每令一般人认为是“机械”和“笨拙”的研究方法。我曾见过他临习黄山谷书法的临本,年已古稀的他居然在其上批注了无数分析结体与章法结构以强化理解的符号,单是批注这些密密麻麻的符号,显然就不是一日半载之功所能完成,更何况还要理解并且熟记他所注释的那些结体与章法本身。对于有些对此不以为然的同道善意的劝解,瞿谷量却依然故我。他坚定地认为,只有像这样一丝不苟地熟记前人的技法,才能吃透传统的笔墨精神,才能在此基础上飞腾变化,奔向艺术的自由王国。联想到某些专业院校的国画系师生以对师学传统的淡漠来换得速成式的竞名争利,这位艺坛前辈的所作所为怎不令之汗颜。瞿谷量的艺术修养方式,既缘于前辈大家的言传身教,亦缘于他本人对于艺术的热爱。他的艺术,可能还会在不远的将来迈向更加成熟辉煌的境界,因之今天的他仍喜在黄山的云谷深处孜孜不倦地体悟着造化乃至人生的真谛。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画的我,因瞿先生的艺术及其从事艺术的态度,不由得勾起了自己对那个纯真时代的怀念,同时也不自禁地默默而由衷地在心中祝福他的艺术之途越走越坦荡,越走越宽广。
作者:汤哲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