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顾铮:描绘“具备精神深度的风景”——关于邵文欢的艺术实践

2015-10-10 00:00

虽然我们已经看到了发生于中国当代摄影实践的太多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尝试,但当我们看到邵文欢的作品时,仍然会收获一种意外的欣喜与智性上的刺激。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是把他的工作置于当代摄影的视野中加以讨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他的作品作为一种当代艺术实践以及给当代艺术带来的刺激的认知。

在中国美术学院以综合材料研究为自己的MFA专业主攻方向的邵文欢,最早投入摄影是开始于他对作为成像方式的摄影媒介特性的尝试。这是一个接受了严格的绘画训练的当代艺术家,在经历了一拥而上地使用摄影为表现手段的大背景之下发生的、发自主体性的探讨摄影与绘画、材质与成像之间的复杂的跨界交融的努力。

在邵文欢的摄影媒材作品《国际旅游者》系列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之前,他已经开始了以摄影为手段的创作。而《国际旅游者》系列则奠定了他以摄影为主要手段展开创作的基础,也确立了他的专业形象。他在世界各地旅行游走时,以一些著名景点的游人为主要拍摄对象,展现了大众旅游作为一种现代文化产业的发达、繁盛以及对于人(旅游者)的潜在影响。在这个系列中,他已经着手把影像与绘画相结合的尝试了。这种部分呈现了某种绘画性再现的努力背后,其实既有着他对于影像生产方式的思考,也有着他对于大众文化的反思。在制作上,他把以胶片或数码方式获得的影像,在暗房里以明胶银盐感光材料再行一种结合了光学化学的感光与手工描绘的涂刷的综合成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结合才使得他确认他找到了大可发挥的空间。因为他的绘画训练可以将某种主观的感受更真切地表现出来,而摄影的相对客观性则确保了主观发挥的节制与谨慎。而这种在后期展现表现功力、同时也有着某种偶然性成份的成像方式,也给了他的这种对现代大众文化的再现以一种特别的样貌。从这时起,邵文欢对于手工制像中的不可控性发生了深厚的兴趣。这种不可控制性,既体现了摄影这个媒介特性及其较为古老的成像方式的特殊魅力,也深深吸引着作为艺术家的摄影家邵文欢从这种不可控性中获得对于影像产制的新的刺激与启发。

邵文欢,国际旅游者系列,2010

邵文欢,霉绿系列,2013

邵文欢,有只蚂蚁爬行的园林,2013-2015

邵文欢《万籁俱寂》

邵文欢《万籁俱寂》

展期:2015年9月6日-10月25日

地址:M97画廊, 莫干山路97号2楼

来源:色影无忌影像频道影像馆 作者:顾铮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