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1-02 15:46
海报
藏女2 114x74cm
藏女3 50x50cm
藏女5 50x44cm
藏女9
藏女10
藏女13 37x40cm
藏女18
藏女19
藏女 23 58x27cm
藏女25 34x40cm
藏女29 51x80cm
展览时间:
2015-11-07~2015-11-11
展览城市:
四川
展览地址:
诗婢家
主办单位:
诗婢家画院
展览介绍:
幸福花儿开
文/梁合 著名文艺批评家、艺术策展人
我以为,为画画而生的胡冰适合长期居停在巴黎。
以前只是或远或近的欣赏胡冰老师的作品,体会那真挚而热烈的讯息。不久前我偶遇一本胡冰画册,被满篇的绚烂牵引,沉醉其间,回头仔细品读画册中的文字,特别是胡冰在巴黎访问研修期间的日记,读后,油然而生上述臆想。
但凡钟爱艺术的人,从小都有两个梦想:要是爸爸妈妈都是艺术工作者就好了,出生在艺术之家,从小就能饱受艺术的浸泡和熏陶,自然得天独厚;要是能在与艺术相关的单位工作就好了,就可以顺理成章的从事艺术工作,学以致用专业对口,与钟爱的事业厮守一生。这两个梦于胡冰而言都是现实。且不说她父母是老川美的同窗伉俪、资深版画家,就凭她本人在三任省美协主席麾下供职近四十年的资历,就足以让许多游离于艺术单位之外的艺术家们艳羡不已。
我以为,胡冰的血管里一定流淌着“呀拉嗦……”的曲调。
环顾胡冰艺术历程,她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于西藏题材的创作。提起藏族题材首先映入我脑海的是陈丹青的《西藏组画》。那七幅作品历经近四十年的风雨,至今依然感动着人们。画面中似乎是信手拈来的人物形象,无论是朝圣的信众、拥吻的情侣都如同目击般真实自然,闭上眼睛他们仿佛就在眼前。西藏特殊的地域特性,为陈丹青提供了绝好的创作蓝本。他的成功不仅引发了油画家们对藏区生活的关注,并且国画界也有大量的艺术家将宣纸铺向藏区,他们的艺术创作,再现了那个神秘疆土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形成了崭新的创造技法,甚至谱写出一段可歌可泣的美术史,比如李伯安先生和他的《走出巴彦喀拉》。伯安先生他用画笔、用他的心血绘制了藏民族、藏文化的灵魂及精髓,诠释和解读其深刻内涵。站在他的画前不仅仅是感动、震撼,而是能让人忘记绘画、忘记笔墨,会引人进入崇高、圣洁的境界。
胡冰深受这两位艺术家的影响,她常年深入藏区,对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有着真切体验,胡冰用自己的艺术语言,用燃烧着的艺术年华和一颗滚烫的心,为雪域高原奉上她深情的膜拜,以及在画幅中勾勒描摹的梦想与希望。
所有想去西藏的人都是怀揣去看山、看水、看寺庙、看蓝天白云的愿望,但到了西藏后,冲击视觉的可不仅仅是蓝天白云和山水,还有处处可见的鲜花。它们怒放在山野、路旁、寺院以及村落民居的窗台和庭院里,花朵的娇艳是内地人无法想象的。我先后数次进藏,也多次去过四川的藏区,每次都不由自主的将镜头瞄向一路上绽放的鲜花。记得那年到若尔盖,整个身心都淹没在花湖之中,走进达扎寺,一栋栋有些陈旧的藏式小院,每户院外门前开满了各色鲜花,娇艳可人俨然一道风景线。读胡冰的画,我以为,作品中斑斓艳丽的色彩就源于此,相信这也是许多去过藏区的朋友们,挥之不去的色彩印象。透过她画面中的色彩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西藏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花草树木、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面对胡冰的工笔人物画,面对五彩缤纷的色彩,我们只能与藏族同胞面对大自然一样,可以恣意快乐的享受而不敢有丝毫的挥霍浪费。
胡冰以她的执着与敏锐圈定了鲜花盛开的色彩环境,圈定了与绚烂相匹配相呼应的藏女主题。鲜花与藏女之间不分彼此,难分主次,她们用花去供奉菩萨和神灵,用鲜花去装扮自己和家园,她们的心也像花儿一样幸福的绽放。在藏区随处可以看到藏族女人的微笑,特别是藏族小姑娘的笑,那是世界上最纯真、最自然的微笑,是天下最美的微笑。最旖旎的色彩与最深情的感动,就这么自然而然的汇聚于胡冰笔端,灿烂于这位女性画家独有的柔媚与细腻之中。这会让人生出些许嫉妒:上苍太过偏爱,太眷顾这位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女画家。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