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形象解码

  与以往芭比娃娃式的魅惑作品不同,范娅萍这次在今日美术馆的个展集中呈现的是最近创作的充满激情和想象的绘画。她聚焦自己熟谙的各种形象(且以肖像为主),其意旨并不在于理清何谓形象,而是在于重新解读形象,并延展与之相关的对象、想象、感知、心理、比拟、隐喻、摹仿和话语相关的观念。

  当开始讨论形象议题前,我们显然要关注何谓偶像、圣像画(Ikon)及肖像画(Portrait)内涵。倘若说圣像画表现宗教人物的绘画,那么肖像画一般意义上是专指描绘人物形象之画,具体以表现人的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当然,尽管范娅萍的绘画并不在于要分辨它们的类型和特征,但其作品显然暗示了澄清概念内涵很有必要,因为这对认识和理解她绘画的生命意识和情感表达至关重要。事实上,她把绘画看作是一种意志的表达,是一种叙述的方式。她的绘画,或抒情,或超现实,或写实,充分展示了生命与形象这一普遍议题的特殊魅力。她的绘画,虽然表面看是一系列人物肖像,但实际上并不像经常在这类风格绘画中会出现的那样标榜的“客观”的观察,而是始终保持着对于现实的细腻观察与表现。因此,她的这些绘画是具有生命意识的表现,既表现了人的精神和心理的样貌,也表现了绘画色彩与线条编织的冷峻感。这种强烈的视觉语言冲击背后是她体验生命的驱动力,时间与生命的永恒被她所描绘的形象所定格,释放出那些光影,那些眼神,那些表情,那些呼吸,那些心跳……,这一切都暗含着人性的挑战与死亡的体验,而是将这些绘画要素都纳入自己的表现语言。她是对肖像画在当代艺术的变异与发扬,以富有运动变化的粗细线条勾勒出人的形象容态,同时巧妙把握住了几近单色的灰黑色调,依靠个人对形象的主观表现所形成的视觉内聚力。具体说,她用生命隐喻的绘画方式暗示了现实世界中不确定的人的精神状态。她笔下的人物多是儿童、亲人或其它种族的人及宗教形象,他们或柔弱,或孤寂,或静默和冥想,……。但是对于这些富有伤感而孤独的对象,范娅萍在其作品中并没有向观众流露出任何安慰的信息,而似乎有意在“破坏”肖像画固有的再现功能,剥离了其精神安慰的意图,更释放其图像的不安、困惑和恐惧。这一切都体现在她常以粗旷的线条、简洁的笔法、对比强烈的黑与白色来描绘人的面孔,或以几近纯色的红或蓝或绿,刻画出厚重的人物身姿。虽然有时人物画得有厚重感,却又少有修饰,简洁而质感的形象显然表明她主观模糊写实与表现、油画与素描之间界线的意图。《逃避者》和《孤独》(2013年)是画家以自己的丈夫作为模特,取其迫近视角的肖像,将他描绘成硬朗的脸庞、凌乱的头发,而嘴中叼着雪茄,尽显男性阳刚之气。与此同时,这两幅肖像的亮部面颊完全浸没在大片的深灰色系中,且加入微少灰蓝色,以及面部萦绕的烟,既表现了男性若有所思的面孔,也揭示了其内心的忧愁与焦虑。正如叔本华所说,人生是在痛苦与无聊(空虚)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正是基于这一视点,她的画似乎暗示了人总是希望在缺失的现实中找到自我平衡以及存在感。

  就绘画而言,红色或黑色常常被认为是最能使画面形成强烈戏剧效果的颜色,而灰色、浅蓝色往往能暗示温柔和虚弱的内涵。她在创作过程中发现黑色和绿色或蓝色放在一起,常容易陷入缺少画面美感的境地,画家的这种抉择不是基于色彩论的逻辑,而是基于画家的直觉和感受。可以看出,范娅萍一直将黑色与灰色一同看作是基本色彩,有时因为出于对色彩的偏爱,以及为了更准确表达个人心中的感受,她甚至会大胆将几种不和谐的色彩用之。例如,她的作品《慰欲之火》(2010年)描绘的是男性在浴室淋浴瞬间,用红色画了他上身赤裸,蓝灰色表现下身穿牛仔裤,人头微微扬上,留白和少许蓝色以及自然流淌的颜色则暗示了动态的淋浴。她让画面闪烁出异样的光芒,由红色、蓝色、黑色和灰色营造出一种冷冷的、异样的气息,黑色与红色、蓝色与灰色的对比、布局和用笔,表达了她作为女性的感受以及对身体与欲望的解读。范娅萍不仅追求画面色彩的浓重与单纯,还强调尽可能在绘画中减少繁琐细节,以求形式的简洁性,用直观的方式表现人物心理和精神状态。类似的作品还有《轻微自闭症》(2013年)流露出如此让人伤感的信息。范娅萍还常创作水墨和炭笔的纸上作品,时常用线条勾勒人物,然后让水色流淌于勾勒轮廓之上,有时以炭笔再稍点画人物五官。例如在儿童系列(水墨,2013~2014年)中,范娅萍充分运用了墨色的晕染、流淌、飞白等特性与技巧刻画出特殊画面效果,从而生动表现了系列的安静、梦幻般可爱的儿童形象。她在展览中把几十张儿童头像并置一起,即把一个个稚嫩的小头像,以不同姿态和不同表情相聚集,既有让人心动的生命意识,又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种方法与效果同样常见于她描绘的日常人物头像的绘画题材中。

  事实上,范娅萍善于借鉴和吸收影像视觉图像,并将之应用于画面表现的手法,正如里希特将摄影语言融入绘画形式一样,她试图把电影镜头的形象要素借用,在肖像画中对脸部特写近镜头的几近戏剧化处理就是如此,而借用这样方式并非一味的单纯复制,而是将其从艺术观念和形式语言上展开,即她运用影像所复制出的现实表象,最终直指人的真实精神。在《一百年后的你》(2012年)和《意志浮现》(2012年)中,范娅萍描绘了几位不同身份人的肖像。她在《一百年后的你》中以速写式方法表现了一个现实中的“你”,看似流畅“乱草”飞舞的笔触,实则彰显乱中有序,恰与时间相关的“你”的形象吻合。与《一百年后的你》不同,在《意志浮现》中,她把整个肖像画面处理成深黑色调子、薄涂的色彩、粗野的姿态和流畅的色域,营造出新的画面语境。犹如雕塑一般严肃而庄严,肖像所凝聚的力量传递出人非同寻常的精神意志。如此看来,这些画面中的线条流畅和色彩迷离,人物细节尽失,犹如曝光不足的照片,这种平面化处理正是对电影特写近镜头的面容的故意运用和强化,产生如此带有诡异感的肖像令人不安、压抑和悸动,撼动着观者的眼与心。

  从观者的眼光看,可以在范娅萍画中发现其追求新的绘画表现的意识,即使画小孩的作品《低位凝视》和《痛快的呐喊》(2014年),她也用一种并无美感的黑白色描绘初生的婴儿,人的原初的状态。她认为,“生命只是一个过程,无常才是生命的常态。”(《内观——范娅萍自述》,尚未发表)这些画不仅可以看出范娅萍对生命的理解,而且还能感悟到她的创作激情,从现实到想象再到表现的激情。正是这种在绘画创作的激情与速度,才使画家在画面中流露出最多的是自然、坦率与真诚。

  总之,范娅萍以其强烈而简洁的色彩语言、独特而真实的视角向观者表述了她对现实社会、对社会中人的理解和看法。当观者面对她那看似漫不经心、粗犷奔放的画作,在受到心灵震动,为她对绘画所展现出的高超技巧所惊叹的同时,也必然为她对当今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和内心精神表现的微妙语言所折服,而这一切都归结于她的绘画魅力。她的绘画不是对人的形象的简单描绘,也不是对图片中形象的简单复制,而是表现现实世界的精神真实。她将绘画作为研究现实与个人经验的途径,在绘画的表现中通过对形象的破坏与重构,非常主观性地表达个人的情绪与姿态,构建出极富张力的视觉表现力。

  范娅萍将生命意识与个人心理感受相结合。她的作品充满了情趣,弥漫着自我意识,以此来传达爱与欲望。她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人的本质,即揭示人本身的复杂与心理状态。她自认为自己把忧伤、爱、悲凉集于绘画形式,以开放而自由的语言去捕捉和表现,从摄影和电影的世界转移到画笔的世界,就是一种绘画的渗透与扩张。虽然她的作品题材广泛,但却有着相同的灵魂——绘画充满了慈爱与生命力。

  总之,在我看来,范娅萍在绘画中建构了形象的双重意义,首先是对视觉图像的描绘与表现的形象修辞,其次是通过图像叙事与言说而凝聚思想性的形象书写。因此,不难发现,范娅萍的绘画如此充满生命意识和情感表达,她时常将常规绘画工具与非绘画工具在画布上并用,时而自由挥洒颜色让其自然流淌,时而反复覆盖或堆积颜色以增强其浑厚感,时而尽情释放奔放的笔触与飞舞的线条,画面之势犹如聚合能量的爆发。她深知绘画创作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巧妙把握住了形象、情绪、物质性笔触、色域、线条变化及节奏的关系,生动再现了不同人物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即或思索,或悠闲,或孤寂,或彷徨,或焦虑,或新生,或伤感的形象。由于她有着深厚的心理学知识,她将绘画与心理学相融,具有了跨学科的“精神疗伤”作用。在她看来,“疯狂和灭亡往往都是一墙之隔”(《内观——范娅萍自述》,尚未发表),她所创作的“异常”而微妙的人物形象,散发着颇为异样的扭曲、分裂、恐怖、悬疑的气息,在(形象)凝视与被(观众)凝视的关系中,将观者带入到了一种心理联想和冥想的境地。这抑或是她人生经验的象征与隐喻,也是他者生存与现实的矛盾、情感与内心纠结的写照。

  范娅萍的绘画刚柔兼顾,既有充满男性的力量和决绝,又有女性的阴柔和细密。她赋予诸多形象以超级客观性的主观表达,从而使形象语义远远超出图像自身的意义,给人以新的视角和解读。因此,范娅萍的绘画呈现出的“癫狂”般的自由和“异类”式的趣味,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话语。

  黄笃 策展人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