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刻刀刻出“哲学”来

2015-11-04 09:31

石头是冰冷的,别说生命,连温度都没有。然而,刘毅创作的寿山石摆件,不仅让石头产生了热度,有了生命的体征,同时,深刻而古老的哲理在这里停驻。

这便是刘毅创作的寿山石雕《喜易》。

一说到石头,我们立刻会想到太湖石、灵壁石,想到田黄、鸡血什么的。那种贵重停留在稀缺上,那种珍视是金钱闹的。有一种贵重是学识,是艺术,还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构思,化平凡为不凡的妙作。此“喜易”之谓也。

《喜易》是一块长15厘米、宽6厘米、高7厘米、形状很不规则的摆件,这块石头没加工前放在任何地方都不会引起注意。因为这是一块毛石。何为毛石?我们在市场和摊位上看到的印章石料都是经过粗加工的,开采后或切割或粗打磨。而毛石开采出来什么样就什么样,没有人工的任何痕迹。这《喜易》的最初状态是一块毛石。

刘毅从少年时期刻石玩石,一操刀就知道这块洞石一边颜色偏浅一边偏深。破开毛石表层,发现附在毛石表层的颜色部分单薄难以利用,只是中间部分有一点红色。经过多日揣摩,他利用原有的一点点淡黄,刻了一只可以乱真的蜥蜴。蜥蜴的眼睛泛着灵光,死死盯住前面的一株红蘑菇。蜥蜴皮糙得像真的一样。最最让人心仪的是,石头保留了“原生态”的初始形状,表面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真正的“毛面”,它和蜥蜴粗糙的表皮形成呼应,石面凹凸不平,呈淡淡的白色,而蜥蜴是淡黄色,身体迂曲,死死盯住强悍的食物:蘑菇。整个作品都是未经加工的岩石面,粗而无光;蜥蜴是经过精心加工的表皮,糙而无光。唯有这三个小蘑菇,光润亮洁。这种画龙点睛的对比,能不让人抚掌称绝?

在给作品命名上,是颇费一番心思的。谁都知道在玉石雕刻上有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本来相玉相石设计得挺好,但在制作过程中玉石类的变化让人猝不及防。有时是山穷水尽忽峰回路转,有时是一马平川又遇沟壑。总而言之,或是大告成功或是功亏一篑。不管怎么说,作品出来了再想名字,这很像生孩子,孩子诞生了,根据形貌根据时辰等再起名字,基本遵循这样的规律。

说来很怪,让中国几千年来尊崇无加的《易经》,其“易”字,就是从蜥蜴这假借来的,在清人段玉裁著的《说文解字注》中说:“易本蜥易,语言假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古人的许多字都是观物象形创造出来的,所以甲骨文篆字中有许多象形字。《易经》,就是讲世间总在变化的大道理,而现代科学研究,蜥蜴身体色彩可随季节、环境改变。是后人将“蜴”字造出来,其实易、蜴本为一也。是古人有意识地发现了蜥蜴的特性,还是冥冥之中的暗合,几千年后的今天怕是难以彻解了。

鉴于此,将蜥蜴谐音作“喜易”,这件作品也有了名字。

《易经》,无人不敬无人不喜。于是刘毅集汉隶“喜易”二字刻于石背,一个惊世之作出现了。

作品首先是工艺水准、艺术水准,这是一件高水平艺术品的基准线。如果其中加入了哲学的构思,这件作品便不仅具备了文人的书卷气,同时高屋建瓴,把哲学凝入其间,更何况还是被称为“哲学中的哲学”的《易经》呢。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