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1-10 12:08
2011年9月29日,新快报《收藏周刊》创刊,整整16个版的规模,首席专家与顾问团队之齐整高端,版面设置之丰富大气,迅疾在广东乃至全国艺术界、收藏界及民众之间引起强烈反响。甫一创刊便能引得各界人士的肯定,这最终归结于周刊的内容质量与采编风格。自诞生那天起,《收藏周刊》便确立了对行业热点积极发声、对学术争鸣不偏不倚、对专业知识精心呈现、对艺术名家竭力推介的办刊原则。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让健康的文艺批评成为常态”
收藏及艺术品市场扑朔迷离,《收藏周刊》首先要做的便是站在公共立场,尽可能以扎实的专业分析与深入的采访报道,为读者揭开环绕在市场鲜亮数字与画坛美妙光环上的层层迷雾。以第一期内容为例,《收藏周刊》首先关注到了“文物估价”这一暗藏诸多隐形规则的行业话题,进而切入到文物造假的诸种黑幕,正本清源之志由此可见一斑。
《收藏周刊》的第二期继续关注艺术品造假,以著名艺术家杨之光打假为切入点,深度剖析艺术品造假的产业链与法律盲区。第三期的周刊则策划了“广东艺术市场如何突围”的专题报道,在全国格局中客观看待广东艺术市场的地位与困境、优势与劣势。沿着这一思路,《收藏周刊》相继推出了画院与美院解读、美展体制反思、广东画廊业困局探源、江湖画家辨析、文人画争议等一系列有影响的专题,为行业与公众条分缕析地呈现艺术界及艺术品市场的诸多暗涌。
除了对当前艺术界及市场的热点话题持续关注之外,《收藏周刊》推出的相关艺术争鸣同样备受瞩目。对素描之于中国绘画意义的分析,对文人画理念的当代转换,对美术馆公共价值的多维度考察等等话题,都是《收藏周刊》曾所着力报道的;将中国近现代著名艺术家放在“门诊室”进行深度剖析,其艺术创作的得与失昭然若揭;而“专栏”作者们的果敢言论以及他们之间的碰撞与对话,都曾让人们捧读不愿释手。《收藏周刊》在尽最大努力提升艺术争鸣的学术品格。
对此,不少艺术家称,《收藏周刊》所奉行的“开放/独立/理性”的争鸣风格,在喧闹的批评格局中吹进一股清新质朴之风。而广东文联原主席刘斯奋在接受周刊采访时表示,“让健康的文艺批评成为常态”,并鼓励《收藏周刊》将这独树一帜的艺术批评坚持下去。
不遗余力推介各门类老中青艺术家
面向公众普及艺术与收藏知识、理性展开学术争鸣是《收藏周刊》的立刊之本,推介名家名作、展示艺术创作风采,同样是周刊的重要职责所在。自创刊之日起,《收藏周刊》便以专版、专题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呈现艺坛前辈的大家风范、中青年美术家的中流砥柱价值和后辈翘楚的蓬勃朝气。
几乎每个周日出版的《收藏周刊》都至少会有一个推介艺术家的专门版面,囊括了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漆画、书法和雕塑等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作为扎根岭南本土的报刊,《收藏周刊》首先将推广艺术名家的范围设在岭南,为擦亮岭南艺术的金字招牌尽绵薄之力。
岭南画坛在全国格局中的地位到底如何?其艺术到底有何特殊?目前又面临着哪些发展上的困境?岭南艺术家创作状态如何……一系列的问题是《收藏周刊》持续关注的焦点。2012年12月9日,《收藏周刊》推出“岭南论道”专题,邀请全国名家谈广东特色。在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看来,岭南国画是中西融合的典范,“也最有成果”。而江苏国画院院长周京新则认为,岭南画派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极为特殊,在目前的多元艺术格局中也占一席之地。
除了完成基本的采编工作之外,《收藏周刊》还配合新快报策划艺术惠民的公益活动,乙未春节送“福”便是一件广受欢迎之事。
风雅其事,温润其人。这是新快报《收藏周刊》的办刊理念。何为“事”?我们说,这不只是艺坛之“事”,而是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诗情画意”。何为“人”?我们坚决地说,这不止是光彩照人的画家、书法家、收藏家、评论家,而是每一位亲爱的读者,每一个平凡而同等重要的“人”。“诗意地栖居”是每一个人的精神与理想。艺术,本来就属于每一个人。《收藏周刊》在搭建民众与艺术沟通的桥梁方面,仍将继续努力。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