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图为李兴华(左)正在展示烙画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因其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颇受人们追捧。在黄花店镇三街村民李兴华的家里也有一幅《清明上河图》,不过它不是用毛笔画的,而是用电烙铁“烙”在宣纸上的。近日,记者采访了李兴华,了解宣纸烙画《清明上河图》背后的故事。
走进李兴华的家里,墙上挂着十余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且图案精美的烙画葫芦,一个大大的纸箱里摆放着几十幅宣纸烙画作品,其中最珍贵、工艺最为繁琐的就要数《清明上河图》了。“这幅《清明上河图》长约14米,宽1米,由7张宣纸拼接而成。为完成这幅画,我用了4个半月时间,几乎每天都要花16个小时烙画,有时候会一直‘画’到天亮。”李兴华说道。随着画卷慢慢展开,北宋汴京郊野的春光、繁忙的汴河码头以及热闹的市区街道一一呈现眼前。其中,房屋、桥梁、船只等线条明朗、各有特色,500余个人物动作、表情、服装各异,惟妙惟肖、十分传神,就连牛、骡、马等牲畜也是栩栩如生。
据李兴华介绍,烙画起源于西汉,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是我国民间珍贵的稀有画种,堪称“中华一绝”。烙画所需的工具只是普通的电烙铁,李兴华将其打磨成尖头和平头两种,前者用于勾画轮廓,后者用于晕染上色。别看烙画工具简单,想要完成一幅烙画作品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定力。“在宣纸上烙画是个耐力活儿,手腕用力要均匀,用力太大会把宣纸烤煳,太小又无法着色,同时要融入国画勾、皴、擦、染、点等手法,通过颜色深浅的变化,形成丰富的层次和色调,使画作增加立体感。”李兴华解释道。
说起创作烙画的初衷,李兴华告诉记者:“上学的时候我就喜欢画画,十几年前,偶然接触到烙葫芦和宣纸烙画,能一直坚持到现在,完全是出于对绘画的喜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李兴华说,他会勤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加入到宣纸烙画行列,让这门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
来源:中国经济网书画频道-艺术市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