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关于工艺美术行业“打假”,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

山寨横行、伪劣充斥......总有那么一小撮“不守规矩”的人扰乱着工艺美术市场的正常秩序,肆意盗取他人创作灵感、通过恶意低价进行竞争...... 对消费者和手艺人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工美行业对此类“假手艺”“假作品”更是深恶痛绝。

在一系列监管体系已经不断完善的现代,山寨手工艺品仍不能完全杜绝,那么在科技手段不那么发达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打假的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丝绸和陶瓷,曾经是中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中国丝绸和陶瓷的品质能够独步世界,除了技术,还有一项更我国古代的独家规矩:标准化生产!

从秦朝开始,标准化生产已具雏形。唐朝以后,要求更细化,官营作坊的工匠,必须四年以上训练才可上岗。明朝时,官方作坊有了“质量追溯期”,所有的纺织工匠,皆按纺车编号。若有质量问题,可追根溯源!

后期甚至出现“黑名单”制度,工匠出一件次品,便记录在案,出到三件基本就丢饭碗,所以,为了生计,必须将每一件活都做到精细。如此零容忍,才造就丝绸陶瓷贸易的盛况。

全面细化的追责制度

中国许多古建筑能够经历千百年风雨洗礼,完存至今,离不开强大的营造技术,也得益于一项制度:物勒工名。即建筑竣工后,刻上监控与工匠之名,若出现建筑质量问题,严肃追责。

北宋时期,一本神书的问世,从根本开始,便杜绝了豆腐渣工程出现的可能性,此书便是《营造法式》。关于建筑的所有硬性标准,全部记录在册,关于用料、造法等方方面面都有据可查。

▲古建筑构造

▲《营造法式》

重视品质的高手艺工匠

虽说古代手工艺规矩繁杂。但要打造一件精美的作品,更需要高手艺的工匠!

对一门手艺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打磨,造就了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辉煌成就。在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下,手艺人凭借精湛的手艺,能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社会环境对手艺人的认可,更推动了手艺的进步,到如今我们才能欣赏到如此精妙绝伦的传世精品。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