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今人论文人画多重元人

2018-04-30 12:02

  顾炎武论学有“采铜于山”语,亦可用于艺。“山”者何?一为自然,一为学识,一为品格。自然,天地之养也;学识,人文之养也;品格,澄心之养也。

  老子云“大象无形”,非无形也,无常形也。山谷云“应物成象”,皆重生命之存在,应物而神,由神生象也。

  孙过庭以“神怡务闲”为“五合”之首,张怀瓘有“不见字形,唯观神采”语,可见唐人重“法度”更重“精神”。今人多云唐人尚“法”,观唐人行草名迹与书论,知唐人尤重“神采”,不拘“楷法”也。“楷法”为南北朝后书体演变后所成熟,又为唐人“书”“言”“身”“判”之选官制所重也。

  夜读古人画作,神游冥想,如老友相逢于山林之中,得小诗一首:山水清音过,闲书当作帆。舟中壶载酒,岭上树如酣。

  米南宫云“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强调魏晋以来之笔法须“真实”,石刻已面目全非。然清人学汉,求笔法与刀法相合,得朴拙之气,开一新面,突破魏晋笔法。晚清以来,碑帖并行,实“质”“妍”两路之分野也。

  艺术教育起于汉代鸿都门学。其置立以识字与书艺结合,实从“经艺之本”为唯一之太学教育,实为最早之文学艺术学府也。唐科举重“诗赋”,北宋设“翰林图画院”等皆受鸿都门学之沾溉。

  青绿山水,余最喜《游春图》。传为“唐画之祖”展子虔所作,作品未用“皴法”,而以“粉”点染,远景用“墨绿点”,此法值得留意。“墨色”为中国画之基本,辅以花青、石绿等,奠定青绿山水基本样式。今人青绿多失“墨”,“墨”“色”两离,流于甜俗,未解《游春图》之美也。

  易“圆”以“方”,易“整”以“散”,此明代陈老莲作画之装饰手法,作字求篆隶笔意亦为此理,圆笔而能方势,整体而能散淡,可见画意而不板滞也。

  刘正成《书法艺术概论》,此书以“再现”与“表现”论书法形象审美特征,以“用笔”与“结字”论书艺之成熟,以“章法”与“布白”论空间之变化,以“风格”与“流派”论创作内容与形式之变等,勾勒中国书法作为“艺术”之基本理论,涵盖书艺基本命题。其中以“喻物”“造型”“缘情”、“伦理”“天然”“禅意”概论书艺表现,尤得书法文化精神。

  南宋李唐传世《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等以大斧劈皴出坡石,“截景”表现远近之变,从“点”“皴”向“笔”“墨”表现演进。马远、夏圭拓而展之,从“山”体高耸到“水”面留白,突破工笔绘式而重表现文人诗意。今人论文人画多重元人,南宋时实已见趋向。

  大滌子题画曾有语云:“此道有彼时不合众意,而后世鉴赏不已者;有彼时轰雷震耳,而后世绝不闻者。”何为得?何为失?何为显?何为晦?解人自知也。

  明末陶庵论友人鲁云谷“不晓文墨而有诗意,不解丹青而有画意,不出市廛而有山林意”,此何等境?凡人而见真性情也。所谓诗意、画意、山林意,皆关乎人之修炼,非挟一技奔走天下即可得也。

  艺重“平淡”之美。清人朱一新与康有为论学有“宋儒以不可及者,以其平淡也”。世人才士学艺,莫不喜“新奇”而厌“平淡”,而“平淡”中见隽永朴实难矣。秀水项穆曾云“资过乎学,失在癫狂;学过乎资,犹存规矩。”艺在“资”“学”之间,以卓颖之资,加日新之学,勉之不已,渐归平淡,可得淳厚之境。书之王羲之,画之黄公望莫不如此。大凡奇险者,以资代学,得绚烂而少平淡,常难臻化境也。

  (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朱天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