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邵璞焦墨艺术研讨会摘要(2014年1月发表于《文艺报》)
丁 杰:(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主任)
邵璞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后来又到日本进修文学,在文学尤其是诗歌方面很有造诣。他少年时代开始习书法和西画,后钻研中国 画创作,尤其集中钻研张仃的焦墨艺术近20年,在焦墨领域作出了自己的探索,作品格调高、笔墨自由清新,他在文学和绘画领域的跨界给我们专业从事国画创作 的人带来许多启发,值得鼓励和赞赏。
我本人也画焦墨山水,焦墨作为中国传统墨法“焦、浓、重、淡、轻”之首,主要作用是突出与强调。如果单独运用,没有水的变化,难度就很大了,不 容易画出意境,“计白当黑”、“知白守黑”,对画家的创造力是一个巨大考验。焦墨山水的发展其实很大程度是得益于写生,有意思的是,邵璞的画里也有写生的 成分,但是并没有削弱他主观的部分,反而比较“意象”,比较有诗意。他的画面简淡恬静,笔力柔刚相济,语言凝练,看似轻描淡写、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山川万 象;他淡化了写实成分,而启用了一些他个人根据对山水精神的理解所提炼出的独有的符号元素,既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画面轻灵抒情,意到笔随。他对于诗 歌的修养造诣和诗性的情怀让他比较轻松地避开了焦墨画法容易过于结实、浓烈、不舒展的先天缺陷,非常可贵。他本人作为一个范例,也值得我们其他从事中国画 创作的画家们思考:画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人,这本来是画家的应有之义。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画出来的画才耐看、耐品,才有 内涵,才有分量,自身的境界和艺术的境界也才能日臻完善提高。
孙 克:(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看到邵璞的一些绘画和文学作品,感觉他艺术修养、文化素养很高。他是文学的科班出身,是非常优秀的诗人,美术是他的爱好,可以说是自学成才。但 从作品能看出,邵璞的悟性很高,他把文学修养与艺术追求融合,内心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或者发而为诗,或者发而为文,或者干脆成为绘画作品,通 过绘画来表现内心。好的画家一定是这样,一定要通过绘画来表现外在或内心世界,他有这种以绘画来与世界沟通的冲动。
中国画里过去讲墨分五色,到了黄宾虹那里,他讲的不光是墨的颜色问题,还有墨的意象。黄宾虹时代还没有接触过以某种单一方法作画,他说墨分五笔 七墨,但必须具有三种墨才能成画。现在我们该突破这个想法了,因为他那个时代完全受传统绘画的影响才说出这番话。现在焦墨单独也能成画,不在墨的颜色的问 题,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使画面产生色彩的变化,完美地表现物象。邵璞的作品,得益于他的文学修养,格调很高。他的作品大多是用中国画的写意精神,这 体现了他的文化素养。邵璞的焦墨作品节律性很强,多使用符号化的表现方法,这也是他画作的特点。他用笔很有规律,笔墨整体的节律性、节奏感很强,擅长把内 心的意向和精神追求画出来,笔墨感觉灵动高雅。
邵璞的文化内涵在画面上能看得出来,尤其是诗的意境方面显而易见。他的题跋书法很有味道,这正是中国画的一个基本的要素,也是基本的文化精神。 其中的文学性、文化性需要画家们具有更高文学功力。绘画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和表现形式,但邵璞将二者结合得很好。文学家的介入,会对绘画的文化品质有 所提升。祝邵璞的作品、他的艺术有更好更多的实践,更多更好的成绩。
王 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画家》杂志总编辑)
邵璞的焦墨艺术很有特色,很有个性。我这几年一直在提艺术要有现代性,强化个性、简化形式,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往往反对的就认为简化形式就是简单。其实并非如此,我说的简化形式是单纯,而且是丰富的单纯。邵璞的焦墨艺术就是一种丰富而单纯的笔墨语言。
我看邵璞早期写的一些诗歌,“少小情怀总是诗”,他是从诗人的角度来切入绘画的,包括他早期彩墨山水,后来逐渐过渡到焦墨山水,但是诗的味道始 终很浓厚。我觉得现在的山水画也好,中国画也好,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诗意缺失。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本来是一种诗性文化,可是现在传统文化流失了,现在的文学 艺术也在滑坡,其中最主要的是诗性的流失。我们绘画强调的是笔墨,很少强调诗意,认为诗意是过时的,实际上不是。张仃讲守住中国画的底线是笔墨,如果笔墨 是中国画的底线,诗意就是中国画的底蕴。中国画没有了诗意,从内里抽空了中国画的底蕴,这就是我们当代中国画创作品位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邵璞是从诗走进画的,不光是以诗入画,还将书法的元素运用在他的焦墨创作当中,更是以书入画。我们古代有书画一体的传统,同时也有诗画一体的传 统,如果说邵璞早期的诗《周末,我们去了女生宿舍》还比较清晰,他后来的《偶遇》就比较朦胧,这是那一代青年诗人的共同追求。他的画也是从清晰走向朦胧。 如果工笔画好比格律诗,写意画就好比自由诗。邵璞的焦墨山水就属于自由诗或者水墨朦胧诗、焦墨朦胧诗。
我看到一些文章说邵璞用焦墨提纯诗意,我觉得从另一方面讲他应该是用诗意提纯焦墨。焦墨和诗意、笔墨和诗意是互动的,如果没有诗意做底蕴,焦墨 必定是肤浅的。邵璞的焦墨山水是写意的,而且是写诗意的,写的是朦胧诗。我看他的焦墨山水,感到他的作品在笔墨上非常有节奏感,有韵律感,这源于他的诗歌 修养。我主要研究印度美术,印度诗人泰戈尔受过系统的绘画训练,但是他晚年创作了大量绘画,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评价。这都源于他受过韵律的 训练、思维的训练。邵璞的焦墨山水的韵律感、节奏感特别强,整体看来又非常的空灵。所以,他的作品和现在在市场上看到的千篇一律的水墨画不一样,具有深厚 的诗性味道。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邵璞以焦墨见长,他的画我之前看得不算多,但是我对焦墨很有兴趣,不管从晚明以来还是到当代的张仃,焦墨散发的“墨”所蕴含的独特的中国文化的 气息,都沁入我的心脾,使我如同呼吸了新鲜空气一样。我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不断参加张仃的焦墨艺术研讨会。对于一位画家来说,能够选择焦墨首先说明他 品位不低,因为一般人不会选择焦墨,而选择焦墨对画家也往往可能吃力不讨好,普通社会大众不太认可焦墨,不太能看懂焦墨。
面对当代中国水墨画的发展,我认为我们的很多画家应该更多地做一些普及和引导工作,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因为水墨审美实际上是在21世纪存在着 水墨传统断裂的问题,我们的公众现在常常会热衷于一些肤浅的画法,或者是追捧那些流行的名家,而社会所追捧或者欣赏的那一些画法、技法,可能是与我们的传 统有一些区别,其中所缺失的不仅仅是中国书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缺失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韵味。因此,画家在努力画好自己画的同时,还是应该更多地努力去做一 些普及性的工作,让公众能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文人艺术有所了解,审美有所提高。比如就焦墨而言,怎么欣赏焦墨,焦墨之焦的艺术优长在哪里,画家是如何营 造这种笔墨的感觉,等等,都非常值得研究,画家从事这种艺术探索,也更加难能可贵。我陆续看到邵璞的一些焦墨作品,感觉邵璞的焦墨是以他自己的笔墨方式, 保留了焦墨苍劲深沉的那部分内容与特色,同时,画面的整体结构留了很多白的笔线在其中,所以,灰的调子在焦墨中能够彰显出来,这实际上是在整个焦墨艺术中 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美感之所在。画家随兴所至,无意中笔墨布局,如同对待山川丘壑一样了然于胸,值得称道。从我直观感觉出发,看邵璞的画,这种大的焦墨的感 觉和视觉冲击力非常好、非常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雅致韵味。邵璞比较全才,在艺术领域有多方面的优秀表现,他的画如果把书法结合起来,让他的书法 特点在其中发挥更加醒目的作用,他的画作还会再有进一步提升;能把书法的感觉融入到焦墨创作之中,他的画也会更有独到味道。
梁 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邵璞的画使得文学跟美术要重新整合这样一个课题摆到我们面前。邵璞的焦墨在语言上有独特追求,并不是他不能写生画成这样,很明显这是比较肤浅的 见解。邵璞在日本连日本书法跟中国书法的区别都找到不同的地方,他也看到近现代以来中国画坛上几个画家的长与短,他有所选择,要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焦墨 这样一个领域进行进一步的追求,他是有意为之。很多专家都谈到他的笔墨在半抽象里带有自己很明确的追求,比如他有些笔墨的方向很规整,有些以零散的点为主 组成视觉图像,尽可能在每一张里有每一张不同的追求,他在语言上是有意为之,有自己的设计,这种以单纯来表现复杂,以少来表现多,有点像诗歌的锤炼。所 以,我觉得他的作品其实有一种抽象性的东西在里面,把树、山、石、云(这几个是他最主要的符号),通过他自己这种符号化的组合,呈现为一种诗性的图像,这 就构成了他笔墨上、作品上的个人特征。
由这点我想到,邵璞不是从美院系统出来的学院派的画家,他是从文学圈转过来的,没有经过学院严格、或许刻板的训练,可能又获得了另外一种较充分 的自由。从邵璞这种很专业的追求,这种有意识构建自己的笔墨特征并形成自己符号化的笔墨语言上看,我就想到其实文学圈的一些画家,还有一些美术圈里比较有 涵养的画家都意识到,必须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寻求中国诗与画的整合。邵璞还提供给我们这样一种经验,他对于张仃、黄宾虹、陆俨少的解读及评价,非常值得 我们美术圈的同行来借鉴,他看到了他们的长处,甚至看到他们的不足,看到了哪些是我能学的,哪些是学不了的,这种精神非常难得。所以,邵璞在构建自己的笔 墨特征的探索过程里,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郑 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邵璞的画有自己的构成方式,这种构成方式就是在笔墨过程中不断领悟,这种领悟正是一种追求。其实绘画都是表情达意,无非是四个方面:写、意、 神、情。这四点邵璞的画中都有,但不是主要的,我认为邵璞在作画时潜意识中追求的实际上是气韵。所以,他的画面上纷飞披沥的笔墨实际都是在一种气的关系中 去调理。临摹的意义在邵璞的绘画中被赋予了另一种解释,不是完全临帖临本的方式,更多的是一种笔墨的沉静。
关于焦墨的艺术创作实践,人们更多提到的是黄宾虹的“五笔七墨”,把焦墨单独提出来。黄宾虹的创作,包括他的理论主张及审美趣味都有一种很集中 的关系,这里面有笔法问题,最主要是笔法和墨法的关系。其实黄宾虹笔墨都是整体,他很注重对笔法、墨法问题的单独研究,或者说把它切分了,五笔七墨就是切 分的概念,而且把它细分了,这是一种割裂、分离、片断的处理方式,在这种单纯化的处理方式中又寻找一种丰富性,这就是焦墨在现代的意义。邵璞的画也有对水 墨问题的阐释,包括现代水墨,大部分是用水,水与焦、阴与阳都可以对应。在邵璞创作的实践中,他的分离、独立的过程,有他的消解性。我对他的用笔方式很难 判断,到底是用排线还是排笔,甚至有一些东西不知道是怎么处理的,给人感觉方笔的意味很强烈,包括他的书法,方笔的意味也很多,这种书法跟书写性点化在他 的用笔方式当中,有一个重新结构的问题。
李怀亮:(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部长)
邵璞的焦墨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我们恰逢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民族文化的复兴成为文化主流,但复兴不是复古,所有的艺术形式还必须要体现 时代精神,有足够的创新价值。如何运用中国的笔墨,结合西方的构图透视等技法,创作出一幅中国人喜欢,西方人也能认可,更重要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也能享受其 艺术成果的艺术作品,这是一个大课题。
邵璞是一个践行者,他对于传统笔墨有深刻了解,对于西方艺术也熟谙于胸,所以信笔写来,我们觉得他的艺术总是有一种熟悉的情绪融于画图,他的作 品因此具有强烈的亲和力。邵璞的焦墨艺术首先可以更加具象地表现自然。由于焦墨本身的特性,使得其在画面中具有浓重的特点,在书写自然的过程中,这样的表 现方式,往往会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的确有着不太一致的方向。但这样的表现方式,蕴含的是画家对笔墨更深层次的了解,不一定能够 为普通观者所理解,但画面所呈现的安静之气应该可以感觉到。这样的作品即使浓重,却无丝毫呆滞,乃是画中佳品,需要画家有深刻的文化修为。其次,它可以表 现苍茫淋漓之气。浓重而干渴的笔墨使画面显得苍茫且层次感极强。在邵璞的作品中,我们就感觉到这种气场的存在。如果不是对笔墨的深入了解与把握,不会有这 样的表达。最后,它可以增强画面的节奏感。在笔墨推动下,画面呈现出极强的节奏感,高低起伏,仿佛生命的韵律。这与传统中国画含蓄内敛的气质也截然不同, 是画家一种新的探索。
新的笔墨带给了我们新的世界,我们应该感谢画家邵璞,感谢他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中国画世界。
彭 程:(《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
我最早知道邵璞是他作为一个诗人的身份,他的《周末,我们去了女生宿舍》影响非常大。邵璞从诗人转身为画家,我感受最强烈的一点,就是再次印证 了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通和相互映照。过去看过一些张仃的画,比较起来,张仃用墨上,画面呈现黑、硬、干,还有苍凉感,而邵璞的画更多源于心,融合了他对 中国山水的理解,这种理解和表现跟他当年作为朦胧诗人追求的那种意在言外也有某种内在的相通性。虽然焦墨画最大的特点是用浓墨,不借助于水渗化作用产生的 水汽淋漓的效果,但邵璞的画在这方面是有所向前迈进的,虽然主要的笔墨还是遵循焦墨的技法,但有润泽的成分,有一种朦胧中还能从画面上沁出一种水汽氤氲的 成分,这应该与他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古典诗词、对于朦胧派诗的艺术本质的理解是有一定关系的。
陈 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邵璞的画作给我几个很重要的启发。
第一点,搞纯艺术创作的人如何加强文化修养,使自己有这样的底蕴。现在很多国画家技法很好,但没有能力在自己的画面上题诗,这是这一代人的欠缺。而像邵璞这样的当代文人介入绘画,对丰富绘画界的文学、文化内涵有很大作用。
第二点,邵璞的作品很自由。从事艺术创作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有的要画历史画,画重大题材,需要很高的技巧,也要有对历史、对文化、对整个时代的 把握,但这点很难做到。还有更多的是一种文人画传统,希望以此宣泄自己的内心感受,这就需要有各方面自由度的把握,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邵璞这点就把 握得很好。邵璞的自由是指他在创作上没有过多局限,但在笔墨上又有很符合艺术形式感的法则。很多时候他不囿于遵守传统技法,画面依然非常流畅、轻快,我认 为当代艺术百花园里更需要这样一种表达、这样一种创作状态。
第三点启发是关于我们的艺术教学,还是要靠总体的系统工程,整体对大艺术门类,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等的综合文化素养的把握。邵璞的作品使我更好地认识到这点。
李 一:(《美术观察》主编,中国美协理论艺委会秘书长)
画焦墨,从清代的程邃一直到当代的张仃,高手不少,即便是当今,和邵璞年龄层次相当的也有一批。人们都在探索这种形式,因为焦墨个性鲜明,但是 有难度、单调。在这个很小的弹性范围内,想发挥它的节奏感、韵律感是非常难的。邵璞的作品和目前的一些画焦墨的画家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比较放松。有的焦墨 画得死板,邵璞画得就比较活,而且焦墨容易使人们联想到焦虑,邵璞的作品虽然是焦墨,但不焦虑,很轻松,这个状态非常好。邵璞很少使用曲线,用直线比较 多,且短笔比较多。此外,他的作品中这种点也点得比较自由,这也很难得。在这样一个难度极高的焦墨方面,能画得这么放松,能有自己的特点,相当不容易。特 别刚才看到邵璞的诗,他是从朦胧诗到朦胧画,他的画淡而苍,这种苍茫可能也有点儿朦胧的意思,这个状态很好。希望他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丁 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邵璞的经历,是七八级的人才会选择的艺术之路,如果是“80后”、“90后”大概会比较轻慢,比较艳丽。七八级的人对人生、社会的体会,可能会 比较自然地寻找一种跟自己的年龄、经历,人生的况味相对接的方式,所以,他选择焦墨在某种意义上是选择直面人生。选择焦墨,尤其在国画里是不太讨好的,因 为选择焦墨意味着你很少用水,有水则灵的方面就没有了,而且,焦墨只有一种颜色的变化,这样一来也提高了难度。所以,在这样的一种限定中去做有自己个性的 创作,实际上是一个挑战。但是我想艺术的精彩或者真谛有时候就是在限制中的创造,没有任何的限制也许是最无边际的一种漫步,而不会成为最有华彩的绝唱。画 面本身在这样的选择里已经有了很鲜明的个性表达,这最难能可贵。在邵璞的作品里,他思考的是把色彩本身去掉以后,追求笔性和墨性的多变,在点、皴、擦方面 组合成一个结构,这个结构面对的也是中国文化里比较重要的山石,山石从传统的渊源上来看也包含很多文化底蕴的东西。
唐 辉:(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出版社社长、荣宝斋画院常务副院长)
看到邵璞的画很亲切,因为我对焦墨也有涉猎,在技法上能找到共通的语言。邵璞的画有一个特点,焦墨本身的特点是浊、朴、厚,邵璞恰恰选择了轻、 空、灵、动,这样的一种语言上的差异,在他的画里可能跟他的经历还是有关的。历代画家大致分三类:一类是专业画家,从以前的御用画家,到今天国家画院、北 京画院这样的专业画家;第二类是文人画家;再有一类就是职业画家,完全靠画面应对市场。邵璞的画是典型的文人画,比较轻松,他的画里功利性的东西特别少, 他画画完全是个人兴趣、艺术情怀的抒发,所以,文人画家往往格调比较高。我们把邵璞的画放在文人画家里看的时候,他的学术脉络就非常清楚了。期望邵璞利用 他优秀的个人综合素养,把作品再往前推进一步。因为他的画传统程式上的东西少,可是中国画恰恰作品里要有一定的程式化的格式或者影子,这种影子就是传统, 想把它丢掉是不可能的。在这方面还要再加强,因为他有这个能力。
王祥夫:(作家、画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近百年来,说到焦墨山水,首先要提到的是张仃。张仃的焦墨让当代更多的人知道了什么是焦墨。张仃的焦墨山水大多是写生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因 为长期用焦墨写生,在笔法上有新的拓展,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力,张仃也以他的毕生努力使焦墨山水终成一科。焦墨不容易讨好世人,所以,喜欢或深深爱上 焦墨山水的画家,应该是具有更加纯粹的艺术家品质。张仃的焦墨山水是客观的、是写生,而邵璞的焦墨山水的重点却在于他的主观性。有人说邵璞的焦墨山水充满 了诗性,我以为这话说得不错,这与邵璞的诗人身份分不开,与他的文化素养分不开。邵璞的焦墨山水表现的是他的心性,展示的是他的精神世界。他是用千变万化 的焦墨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可以说是诗歌的另一种形式,就这点讲,从张仃的焦墨写生到邵璞的以焦墨独抒怀抱,是焦墨山水百年来极具意义的艺术延伸,其 意义有待于专家们去研究。
就邵璞的焦墨山水而言,除了他的焦墨山水表达出的“诗意性”之外,还有画评说到邵璞焦墨山水应该属于当代文人画的范畴,关于这一点我又不大认 同。文人画最突出的东西,应该是它的精神性,也就是心性,从这一点上分析邵璞的焦墨山水,是可以说他靠近文人画。邵璞的焦墨山水,首先在于他开始了焦墨山 水的另一种可能,以焦墨山水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不再是用焦墨去写生,从张仃到邵璞这两个阶段,是焦墨山水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就我个人来说,我不太喜欢主观 性太强的山水之作,比如陆俨少的山水,山也在动,水也在动,流云也在动,我就不喜欢。我喜欢黄宾虹的那种“既客观又主观”,这句话正好放在邵璞这里:既是 客观的,又是极其主观的,客观是体,主观是用。再说到文人画,中国人说什么都离不开“阴阳”二字,做什么都要分出个阴阳。我以为文人画是阴的属相,阴柔是 它的大属。而邵璞的焦墨山水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他以阳刚的笔性补正着文人画的阴柔,以焦墨的强烈视觉冲击力纠正着传统文人画这一点不足。
李 舫:(《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邵璞有非常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有对中国传统、中国文化独特的认知,他的知识储备丰厚,人生经历、求学经历和绘画经历与众不同。他用自己独特的文 人性描绘心中的自然山水,这是非常难得的。在美术伦理上,他在美术市场这样鱼龙混杂的情况下能够找清自己的定位,不为任何利益所动,这也是非常难得的。邵 璞在画面的布局上,以及对动和静的处理、简与繁的处理,包括景深深和浅的处理、远和近的处理,还有大家说的润和燥的处理,在空间布局上的山水,在画面上的 处理,都是很独特的。另外,从文化立场的角度来说,邵璞在现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文化现场,还保有足够清醒的判断和文化良知,是很难得的。
尚 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本次研讨会主持人)
今天讨论的话题是邵璞的创作。邵璞从事文学创作、绘画和文化产业,他本身是一个跨界型人物,所以,我们更多探讨的是一个跨界的学术命题。我们在 邵璞的作品中通过以诗入画、以书入画,探讨了邵璞绘画的一些主要作品的面貌和特色,特别是王镛概括的焦墨式的朦胧诗、或者朦胧诗式的焦墨,把邵璞的诗和邵 璞焦墨的审美品格有机结合在一起。
我也看了邵璞的书法,主要是用中锋,而且讲究的是天真烂漫,书法的那种笔性和结构的技巧比较弱化。这样一种书法和它的焦墨山水之间有很大的距 离,至少他没有直接把他书法的用笔和书法的天真烂漫之趣直接转用到他的焦墨山水上。从这个角度来看,邵璞的焦墨山水很松动,但是如果从书法的角度来看,他 的书法又非常严谨和工整,这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邵璞焦墨山水绘画的语言、审美品格。邵璞是在三个领域里,他的三个领域并不完全都一定相通,但他是用三 个领域来形成自己这一生对于生命、对于艺术、对于文学的一种追求。所以,我觉得也可以这样去解读邵璞。
我们通过邵璞的作品,探讨了当代焦墨山水画的重要画家、主要特点。我们今后还会继续探讨今天普遍存在的文学界、文化界的一种跨界的现象,这种跨界已经不限制在文学艺术本身的领域,而是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
作者:艺术家自助官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