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吴山明教授的评语
曾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过中国画的外籍留学生之中,我记忆中数玫瑰画得最好。一个外国女孩子能画出如此中国味的作品实在难得。尽管玫瑰到中国己多年贯但如果没有一种对中国文化狂热的爱,真正投入以情感,要进入中国画的境界也是很困难的,玫瑰已能较好地把握中国绘画的主要特征,能熟练而自如地驾驭手中之毛笔,懂得笔墨趣味所在,这在西方来华的学生中是很少见的。
玫瑰的作品中我们仍可感到西方人的审美情趣的存在,我想这是一种从小形成的民族的审美本能,玫瑰的作品中所存在的笔墨的感觉,不是一种程式或通过程式的演进,而是一种作品中东方式的意趣的追求。
许江院长(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的评语
玫瑰,奥地利留学女生,栖居中国多年。一方面,她熟悉当代中国民间的日常生活,行迹深入西湖湖山和杭城井市。另一方面,她潜心研习包括太极剑法在内的传统国学国术,追摹深蕴其中的东方精神,是当代欧陆窥得中国传统文化堂奥、并对东方艺术具有较全面认识和直观体悟的青年代表。
从本科到硕士研究、博士研究课程,玫瑰沉着地走着一条长路。从中国传统绘画的体验入手,努力追踪东方人的眼光,把握传统山水的手法,并深得其中淡远的韵味,突显笔墨自然与山水自然的精神。近年来她倾心于中国绘画的色彩研究,融合敦煌绘画色彩和江南水墨韵味,构造了一个既有“描述”性特征、又具浓厚人文意味的表现性语言空间,取得可喜的成果。
作为西来东学的学子,玫瑰在心追东方精神的同时,始终以开阔的胸襟,面对东方山水绘画的创新问题。她的博士论文正是以西学的方法论的眼光,将中国的色彩学问题还原在其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中加以研究, 综述了中国绘画富于特色的绘画史观及其观照下的色彩世界,并把色彩创新放置在历史断层之后的重新开端性因素的位置上,来认真思考,提出了与实践紧密联系着的一系列问题,颇令人深思。
2004 年 7 月 26 日晨于三窗阁
潘公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评语
很多年前,我曾多次提及中国画的传统问题、底线问题,我的出发点并不是种族或地域的限制,而是学理上的脉络渊源关系。其实这一点对于研究西方艺术的中国艺术家也同样适用。
在来中国学习山水画的外国留学生中,玫瑰称得上一个出类拔萃匀的学生。她在中国停留了十年之久,接受了从本科到博士的系统教育。我在杭州工作期间就对她的作品留有深刻的印象。玫瑰是奥地利人 ,但她的作品却有着醇正的文人画气息。在我看来,她最难能可贵的地方是把绘画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而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同学丘挺的评语
玫瑰可贵之处是画中那种生熟之间的笔墨表现,画得很放松,不造作,不油滑,又不失法度之规矩,她的山水仿佛努力在苟追求“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灿然”的笔墨意象,上涉董巨、二米,近追龚贤、宾翁。
玫瑰刚来中国美术学院时曾对 -我说过:你花三周时间去临摹一幅宋人金碧扇是“蠢不及”的行为。然而在不断接触、了解中国书画后,她深深地觉得这是学习书画的必经之路——“十日一石,五日一水”,并大量地临摹山水画经典作品,在我们六七年的同窗生涯中,她是我们同学中最为用功的,也是最有“傻”劲的一位同学。玫瑰对艺术非常真诚,她没有许多中国学生的“乖巧”性情,比如为了去迎合老师的目味而获高分。她非常真诚地坚持“画画是画给我自己看的,心画自己前感受”,当然 ,这并不是自己没有理法而乱来的借口。
作者:艺术家自助官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