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熟悉吴晓东的人说:“他的艺术之路是从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绘画起步的,空灵清雅的意味比较明显,对传统的依恋之情处处溢表。他有着出色的传统水墨功底,但又不为程式所拘泥,对水和墨色的运用自如,既透露出对传统‘以墨代色’的深刻理解来充盈自己的绘画语言,又为水墨画的创新注入了生机,充分把握了现代表现的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呈现了当代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蕴。感应艺术时代精神的变迁,他的艺术语言、创作题材和精神内涵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是一个传统思维消解和当代观念觉醒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新艺术视野形成的过程。
以花比德
说起吴晓东走上绘画艺术道路的缘由就不得不提及他的家庭环境。他的父亲是一名多才多艺的教师,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在改革开放之前即便物质匮乏,可他父亲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依旧订了美术类画报,家里笔墨纸砚均齐备,父亲一有空就挥毫泼墨。吴晓东从小耳濡目染,看得多了,免不了手痒前去弄墨,竟还真有几分模样,邻里赞不绝口,于是也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加之父亲经常会带他到县里知名书画家那里寻师访友,还参加一些展览活动,绘画的兴趣便这样顺其自然地滋生起来。哪知道这一画,便是几十年。
对于传统中国画的图像,吴晓东既不是着意于表达图像的象征和寓意,也不是传统花鸟画的“以花比德”,前者是图像学的,后者是伦理学的。他的艺术,逐渐淡化了“画”的意味,而强调表现水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的可能性,以及表现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可能性。吴晓东在9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写意水墨花卉,就是表现了他从抽象角度审视和研究中国水墨画的内在视觉张力,并且将前人水墨画中的无意识构图转换为现代性的抽象自觉。
变而能常
荷之题材,一直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经典题材,书家爱写,画家爱画,各有灵苗自各探。他近期的“荷香新韵”系列,作品构图压缩了画面时空感,饱满新颖,笔下的荷花开始超脱于传统,带有一种当代的情理和韵致。“变而能常”,那些朦胧虚幻的荷塘月色,随着极富张力和充满诗意的墨色的铺展和线条的延伸,构成一幅幅梦境般的超现实图像,带人们进入了一个微曦中残破、神秘的境界。
有评价说:“这如信仰般的梦想或许正是他思想、创作和情感的源泉,似乎也能体察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寂寞和渴望。虽然其视觉描述的对象一如既往延续的是对荷花的关注,但画里画外透露着的却是一个当代人对当代社会和艺术人生的真诚思考和激情表达。这恰恰折射出他所赋予荷花的文化内涵,呈现一种高雅、淡泊和纯的精神,带给人们一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气质和境界。其真实意图也是在彰显自我的一种精神表达立场。”
我们可以将他有关荷的艺术作品也视为都市水墨,这是因为他之所以画荷,并非单纯赞美乡村自然中的“半亩方塘”,羡慕陶渊明式的桃花源生活。因为他所画之墨荷并非现实中的荷的再现。
作者:赵宸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