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方力钧美术馆

  方力钧美术馆

  戚威 张雷

  主要设计师:张雷,戚威

  设计团队: 陈悦洁,周天邑

  建筑用地面积:5470㎡

  总建筑面积 : 1096㎡

  Y 计划——“生长”的痕迹

  秋天基地的初次到访和冬天青城满山遍野遗留的枝丫,让我们理解了在青城山,“生长”不仅仅是视觉的形象,更是存在的方式。

  这种存在的方式激发了方力钧美术馆生成的逻辑:一种生长的冲动,亦或是一种生长的“痕迹”。从曼德布罗特(B.B.Mandelbort)的分型理论,我们可以领会到这种“生长”的操作方法:空间的形态起始于简单的“Y”,经过同样程度的不规则性和复杂性,完成局部形态和整体形态的相似性操作,并最终显现反应“生长”痕迹的影像,从基地背面规划的入口小径面向前方流动的溪水和远山伸展。

  美术馆的内部空间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生长”的痕迹和展示的方式:首先是完整的主干管径空间,高而宽敞,是主要的展示空间;继而拆分出管径分支,低而狭长,是生活和休憩的场所。游历的程序由主干到枝头,再由枝头到室外。因此,游览的人群类似于树叶脉络中的水分,在室内空间中被慢慢有序地疏导。主干管径空间封闭、完整而简洁,建筑师在这里主动的退隐,为即将入驻的艺术品提供了单纯而优雅的背景。主干管径空间有通向屋顶开放面的狭长楼梯疏导垂直的流动;枝干管径空间的尺度和标高则发生了变化,以显示功能和活动方式的差异,其中一条枝干作为方力钧个人的工作室,相对独立;其他枝干仍然相互连通,自然延伸至室外不远处的溪水边。

  美术馆由封闭的表皮包裹,其纹理来自于艺术家方力钧版画的笔触,纹理的丰富性也同样表达了对“生长”痕迹的诠释。枝干管径在端头面向河流与远山采用了玻璃介质,光与风景通过枝干柔和地渗透到主干,这些管径不仅仅是展品和人的容器,同时也是光与风景的画框,最终“生长”的主体已不仅仅是方力钧美术馆,建筑必将导向神秘与未知的将来。

  出处:《世界建筑》2008年第3期,p82—p87。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