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藏品的真伪
收藏爱好者最希望凭借个人眼力获得的藏品得到藏友们的赞许,尤其特别期望专家的认同。然而生活中常常事与愿违,赝品俯拾皆是,真品凤毛麟角。藏品到代,开门见山,拿出展示,则皆大欢喜。但“真品”不开门,众说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终无定论,藏品真伪就成为收藏者内心萦绕不散,劳心费神的谜团。此时,收藏爱好者能调整心态,保持头脑清醒,平和冷静地面对说法纷纭和各种境况就迈向成熟了。
首先,要尊重接受专家鉴定结果,不要固执己见。记得一次民间寻宝鉴定会上,一位南方来的藏友携一金花定碗请专家定夺。专家以为不真,藏家追问理由,专家说“真品一般描金脱落”。藏家依然不服,向媒体申述。于是有的报刊又登出报道,似有质疑鉴定公正权威之意。其实看过此碗照片,一眼即可看出为仿品,专家并无差错,判断正确无疑。一般情况下,专家无论基础理论,还是实践经验,鉴定能力远在普通收藏者之上。尊重专家的意见,纠正内心偏执,认真正视功力不足,努力提高鉴赏能力,这才是藏友应有的心态。
其次,也不能迷信专家,因为真正的专家也有打眼的可能,更何况现在市场上伪专家横行。伪专家缺乏扎实的文物古玩鉴定的基本功,略懂皮毛,或上过几天培训班,便敢出来鉴定,信口雌黄,蒙骗群众。所以,收藏爱好者要找对自己藏品有深入研究、颇具功力的专家鉴定,才能得到高人指点,去疑解惑,获取真知灼见。
此外,有的藏友常因自己藏品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专家的认同而十分苦恼。其实大可不必。文物产生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到如今已产生各种变化,有的难识真面目,给人们认识它的年代和价值造成很大困难。有的藏品甚至从未见过,难有结论是很正常的事情。要相信真品永远假不了。真品是历史长河中同类物品的幸存者,是历史的形象和载体,不可取代,不能再生。取得共识,需要时间,需要科学依据。收藏本身,就是通过藏品解读其所承载的文化密码、提升修养的过程,也正是收藏引人入胜、魅力无穷之所在。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