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瓷”字——资 有关陶瓷质地的标准,一直是考古工作者争论的焦点。马王堆汉墓竹简《遣策》记录的名称中将不同陶器分别称之为“土器”和“瓦器”。也有个别学者把《遣策》中的“资”确定为“瓷器”的。《说文》中没有“瓷”字,也就是说,马王堆竹简中的“资”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瓷”字。 我国陶瓷学家对“陶瓷器”的区别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马王堆《遣策》中区分“土器”、“瓦器”和“资(瓷)器”的论点,也许可以说是“马王堆陶瓷标准”。 所谓“土器”,是一种用细泥模印或捏制的钱币仿制品,其中“土珠玑”是状如珠子的泥团,“土金”是用泥土压印“郢称”字样的仿黄金铸币,“土钱”则是泥土模印的“半两”之类的仿铜钱制品,根据目测,其烧成温度大约300℃左右,用手一捏即碎。 根据出土实物目测,“瓦器”的质地较“土器”坚硬一些,估计其烧成温度为700℃左右。 资(瓷)器——据《遣策》记载,有:鱼?一资,内?一资,鱼脂一资,肉酱一资,爵(雀)酱一资。“资”是一种印纹硬陶。器形有罐、壶和瓿。火候很高,根据目测,其烧成温度约1250℃左右,其坚硬程度类似“瓷”。 有关“资”就是“瓷”字之说,最早是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提出来的,笔者曾争论说:《遣策》中的“资”是器物名称,而不是指质地。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资”不是单一的“罐”、“壶”或“瓿”,却是单一的、质地坚硬的“印纹陶”,说“资”就是最古老的“瓷”字,也有道理。 目前我国陶瓷学界有关陶瓷的区别众说纷纭,没想到早在两千年前,古人就已提出了“土器”、“瓦器”和“资(瓷)”器的论点。今后写陶瓷史不应忘记这一“标准”。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