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笔会上,我结识阎君。阎君精通易经,为我译名,说我天生与绘画结缘。我虽不信此说,但细思之,我与绘画也确实有缘。
我出生在苏北大大运畔的偏僻乡村,两岁时随父母背井离乡移居南京。那时家境贫寒,哪有钱培养我们兄妹成龙成凤。说来也巧,我家住鼓楼岗下的薛家巷,这儿离北极阁、玄武湖甚近,这一带便成为我儿童时代的乐园。每逢课余便与邻家的孩子去放风筝、逮蟋蟀。这儿登高近览钟山、玄武诸胜,远眺秦淮风月,真乃江山如画。或许是六朝儒风的熏陶,或许是秀丽河山的启迪,不知何时起我爱上了山水画,并自学起来。小小年纪竟煞有介事的夹着画本,叫廷洲弟拎着水罐,满山遍野的写生,直到夕阳将人影儿拽得老长老长才一溜烟地跑回家。渐渐的在我朦胧意识里,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和山水画的美妙境界,萌发了长大要当画家的念头。记得我第一幅涂鸦之作,画的便是由台城上展望玄武湖、九华山和钟山的景象。
少长,我考入金陵中学,加入了校美术组。这时我开始阅读了潘天寿的《中国美术史》,贺天健的《学画山水画过程自述》等美术史论著作,虽不堪晓,却已初悟中国绘画的深厚内涵。不过真正点破迷津,令我跨入艺术殿堂,并立志为之奋斗终身的,是一次与傅抱石大师的巧遇。
那时在夫子庙有一家裱画店,店堂里时常裱些古今名人字画,我常从学校溜到这里看、勾摹。一次当我正聚精会神的勾摹一幅石涛山水时,冷不妨听到背后道:“这小画家画得还不错呢!”这声音醇厚而响亮。我忙回首,只见一位长者,慈祥地望着我,说:“你知道这幅画是谁的吗?”我答:“这是清代石涛的。”“嗯”,长者指着墙上石涛真迹说:“石涛的画骨苍神晲,蒙养极深,不能只摹其形,丢其神啊”.他看我很认真的点头,又继续说:"要想做一名真正的画家,必须绘画与理论并重,人品与画品皆得,并独创己风.只要你记住并认真的去做,将来定能成功!"说罢,他豪爽一笑,用一只温暖硕大的手拍打着我的头,便到里面看画去了.事后我才得知,这位长者就是我崇拜已久的大画家傅抱石,着实让我激动了好几天.自此,傅抱石大师给我点破迷津,使我在人生和艺术的海洋里扬帆奋起.尽管遇有诸多的磨难、挫折和失败,仍然终身不悔、上下求索!如果说,我今天在山水画艺术和理论研究上有所成就,这主要得益于三十多年前与傅抱石大师的巧遇及以后几位名师的指导。真是听师一席话,胜读百年书。
黄廷海1994年6月于南京流墨堂
原载《扬子晚报.副刊》
作者:黄廷海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