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正定鼓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206/02ff5ae2edb98f9f89385df5a5839742.jpg

鼓,宋明时期流行于川南地区,是古代少数民族统治者权力的象征。据《兴文县志》记载,明万历年间,都掌蛮以后,获“鼓九十三面”,都掌人首顾阿大泣日:“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鼓山颠,群蛮毕集,今已矣。鼓失而蛮运终矣。”

由此可见,鼓在当时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更是号令本地区少数民族的重要礼器,被赋予了神圣的权力。

在古代,一旦发生战争,战场就会出现两军交战的混乱局面。古代战争规模极其之大,参与人数极其之多,这就要求古代的将领们有善于指挥作战的领导能力。古代的战场上,有着三种指挥作战的神器,那便是鼓,金和旗了。有这三个作战使用的工具,在古代战场上士兵们就能很好地知道领导者的意图,进行及时地调整,不用将军在战场上来一波嘶吼了。  民间有个关于鼓的神奇说法:东汉时,交趾(今越南的中北部)作乱,交州刺史无法平叛,于是光武帝派了伏波将军

马援出征平叛。开头马援平叛难以取胜,正在犯难之际,梦中得赤帝祝融指点,说高州有个鼓,若能得其助阵,定能

旗开得胜。马援于是派人往高州寻访,果然寻得鼓回营。

  在鼓助阵下,汉军士气大振,敲响大鼓,声如猛雷,势如排山倒海,叛军乱了方寸,大败而逃。

马援凯旋班师回朝,从海路而归,把鼓放在了南海镇。马援为答谢百姓的拥戴,还把自己的头盔送给新塘百姓作纪

念。由于头盔表面有簕状的饰物,形状又像个铜钟,所以人们都称它为“簕钟”,“簕钟”被新塘百姓一代一代地保存下来。


簕钟见鼓,亮眼泪汪汪?

到了唐代,那面帮助马援将军打胜仗的鼓被送到南海神庙珍藏。

新塘百姓知道这个消息,便带着“簕钟”到南海神庙瞻仰那面神奇的鼓,岂料“簕钟”和鼓刚一照面,天空顿时乌云密

布,接着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

人们顿时明白,鼓和“簕钟”当年同场杀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分别后旷久未得见面,早已惹下相思之苦,如今得以

重逢,能不激动得泪如雨下?

从此,新塘的“簕钟”便成了附近百姓求雨的宝贝,每逢久旱不雨,人们便到新塘请出“簕钟”与鼓见面,传说是屡试不

爽。南海神庙附近上了年纪的居民,都见过新塘人敲锣奏乐,举旗舞幡,抬着“簕钟”求雨的盛景。

大者为雄,小者为雌?

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

南海神庙有二鼓,大小各一。大者唐时高州太守林霭得之于蛮酋大冢,以献节度使郑絪,絪献于庙中。小者或谓出浔

州鼓滩,开头滩水湍急,舂石底鼓声,入夜辄有光怪。一日水涸鼓见,太守取之也置于神庙。



此鼓腹空,鼓面九晕,中有十二芒,芒间夹有曲线纹。鼓身上端相间乳钉,中饰云纹.回纹.底边饰三角纹。鼓身两侧各有扁耳。此鼓鼓底轻微破损,但是此鼓经过战争的摧残和岁月洗礼,其历史纪念意义价值极大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