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写一篇当季艺术品拍卖前瞻与综评,对于业内的写手并不难,但赵榆先生不是职业写手;点评几件拍场走红的拍品及分析这一现象,对了解相关文物艺术品且具有一定写作功底的人很容易,但赵榆先生虽然担任过中国画研究员副院长,却不是学美术的,也不是学历史、考古的,只不过曾经常年在国家文物局工作,曾经担任过文物总店的负责人,多半辈子都扑在这个领域里,热爱并执著。他从1992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刚刚起步时就写这些相当专业的文章,既专心致志地倾听业内专业人士的评价,又深入细心地揣摩购藏者的表现及心路,于是,一写就写了20年。因此,在这个圈子里,如此熟悉这个行业,并似此笔耕不辍的人,绝无仅有。
我认识赵院长是到《收藏家》杂志工作之后,因为与北京瀚海拍卖公司算是一个系统的,又与秦公先生算半个棋友,所以,早年偶尔在东琉璃厂见过,后来就是为了给院长编稿子。一编就编了大约15年。其间也常有些小矛盾,无非是删了院长的稿子,先生还真生过气,说是回到北京就告我去。我说,我错了,给您赔礼道歉!回头您下飞机时我提个点心匣子接您……当然,院长回京时我没去接,点心匣子至今欠着;先生也至今没告我,无非玩笑时总是个由头儿。
书稿汇集编排完成后,先是骆三桂先生认真地校读过,看得出是着实点灯熬油地花功夫了。我有幸先睹为快,所以应邀写一篇文字也理所当然。稿子早年大多读过,不过这次比早年读着更多了些感触,尤其也连带着为20年来中国拍卖业经历过的那些场景所感奋,为那些经典的拍品而赞叹。记得当年秦公先生从海外举回的几件重量级拍品曾一时激起轩然大波,一件是乾隆粉彩转心瓶,一幅赵松雪大卷子《归去来辞》,还有一件鲜于伯机写韩愈的《石鼓歌》。那晚,秦公留我吃酸菜馅饺子,边吃边细数这几件东西的流传经历和文物价值,至于买贵了还是买便宜了,如今其中的乾隆粉彩转心瓶和鲜于枢的《石鼓歌》都归了首都博物馆,事儿也不大有人提了。赵榆先生文集中多次提及这一节,我也藉此提一下,这个案例,就作为国有资产增值的例子,似乎也非常充分,也极具说服力。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货币总量肯定会不断放大,政府掌握的钱会越来越多,但是,古代珍贵的文物艺术品却不可再造,如果其处于商品地位,在市场中的权重就会明显提升。这个道理管理者们应当明白的。
文物艺术品拍卖促进了文物的回流是赵榆的重要观点之一,文集中每每被提及,不过一次比一次例证更丰富,更具说服力。前几天,在易苏昊先生的瓯江草堂与赵院长等闲聊,再次提及日本回流的唐阎立本(传)《孔子弟子像》长卷。此卷收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有乾隆御笔引首,应系故宫所藏宋元祐三年(1088)《七十二贤像》及国家博物馆藏元摹本的母本。试想,若没有拍卖业人士敏感的专业嗅觉与敬业精神,似此等重量级文物有多少能回归故国?翻检赵院长的巨作,这类重要的古代文物艺术品的回流经过历历可数。当然,诸如米元章的《研山铭》等被国家文物局指定竞标的案例,恐怕今后很难重演了。不过这也是历史,一段刚刚发生过不久的特殊历史时段的往事。
文物艺术品拍卖促进了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也赵院长最先提出的重要观点,文集中亦多次提及。笔者对此颇多同感。因为百姓眼中,越贵的物品越会得到重视几乎是铁律,所以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民的文物意识还相当模糊,因为那时一只晚清官窑青花赏瓶才千把块钱。而赵榆先生文集中屡屡提到的“天价文物艺术品成交记录”,无疑带个社会一个警醒,即文物艺术品不光只有我们过去常说的历史、科学、工艺价值,还有经济价值、市场价值、投资价值,或者说巨大的货币价值。
赵院长的这本书,业内人士都应该细细地浏览一遍,贴近这个市场的人们更应当细细地浏览几遍,因为从中肯定会有感触、启迪和收获,因为其几乎完整地记录了中国20年来文物艺术品拍卖走过的历程,有感奋,有迷茫,有迟疑,更有执著。
书共三册,分《回顾与展望》、《探讨与论证》、《研究与鉴赏》、《人物专访》、《文物艺术品市场调研》、《珍贵的记忆》六篇,收录迄《1993年朵云轩拍卖断想》至《文物拍卖二十年成交概况统计表》142篇文章,并由易苏昊先生协助配20年来重要拍品图758幅,记录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20年来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