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绵延数个世纪的时间里,无数艺术家、诗人、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人体及人类的情爱。
但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历史中,尤其在绘画方面涉及情爱的主题往往不被提倡,或淡化,或尽可能含蓄内敛,这被视为传统。
所以,申玲的绘画的当代算是异数。但我并不感到惊讶,有幸成为她最四的学生,使我得以从少年时期开始我们的友谊。我自栩了解申玲和她的绘车。
每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总是要树立起自己对当代美的标准和情爱的理想,这是勿庸置疑的。如果说这种理想只是作为一种观念仅仅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无疑是错误的。即使在当代,文学方面早已先趋一步,只是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自然不是非常迅速地完成的。人们创造的美和情爱的理想也经常处于变化中,一个善于观察的艺术家能够从造型艺术作品中十分清楚地看出这种不断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带动一切,但不能武断地说这种变化是历史的进步或倒退。造型艺永远记录着每一个时代,今天的时代,昨天的时代或前天的时代,对美的梦想和渴望,新旧交替始终不断地进行着。今天我们更加重视人性,既不说明这是开化或文明的进程,也不见得是退回到蛮荒时代,正是这个时代的需要,沉淀下显著的标志,申玲的绘画也许就是当代最醒目的一部分。
生存条件的整体每天都在变化,虽然每天的差异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点点滴滴,所以这些细微差异是历史状况的这种经常变化在审美领域中的表现。不过这些差异微不足道,有一点却是无可争议的,如查你有朝一日试图抹去各个中间环节而进行的目前状态同它的起点加以比较,你就不得不承认最初的形象已经变成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理想,用任何一幅(百年前或十年前)的风俗画和申玲作品相对照,落差却是巨大的,一百年前由男性来决断的审美或情爱倾向,现在溶入了部分甚至更多的女性倾向,这使人们的情感更加公平。申玲的绘画表达的直接和率真,是性别使然,也是性格使然。一种全新的理想就是这样慢慢形成起来,而且,人们如邻推崇尊重的那种理想同人们早先为之倾倒的那种理想是完全对立的,甚至水火不相容的,这就是可以理解为什么申玲的绘画会有如此多的关注和争议,因为都在过程中。若干年后,也许正是这些与昨天对立的标准会被认为是唯一的标准,新的美的本质,被奉为未来的圭臬。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变革时期。所以我也并不认为这是所谓女权主义或主义的觉醒,因为为时尚早。
无疑,申玲是敏感的,而敏感是艺术家主要特质之一,这一点我们从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驾驭色彩、把握细节、控制画面的超常能力;但最重要的是申玲的绘画状态是自然的,放松的,不矫揉造作的。如果旧理念的改造不是无意识地进行,不是本能遵循某种规律的结果,而有意识地加以改造,那么这种改变就有可能导向偏激。当下女性主义形式的纷杂多变,恰恰凸现出革命的急功进利,缺乏自然状态。当人们更加直截了当地追求既定目标时,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时代会予人虚假的印象,仿佛新形式一夜开花结果。而实际上新的革命时代只是将早已在行动的各种力量的工作加以归纳,所以说这个革命并不是单纯靠某种女性意识的突然觉醒而爆发,这个行为也不是仅靠某些艺术家独立完成的,一种子力量它囊括了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风俗的同步发展,走到今天。
今天我们看申玲的绘画,可贵之处在于她真实的自我坚定而从容,既不在意从何处来,也不在意往何处去的自然状态,使她可以面对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尊重自己的情感,不前瞻后顾,把握拥有每一天。
再见以申玲是九月的一个午后,初秋明媚的阳光下,申玲的笑容依然单纯明朗,她对我说要热爱生活,快乐最重要。
谨以此文题献给那些看到申玲作品后喜欢的人,悲伤的人,愤怒的人,尴尬的人,心领神会的人,惴惴不安的人,保持缄默的人……生命如此短暂,愿他们快乐!
俊娜于北京生花楼
甲申年秋
作者:俊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