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秋收藏红红火火

2015-09-21 15:37

(华夏收藏网 cang.com) “八月十五月儿圆,爷爷为我打月饼……”这是大家儿时耳熟能详的一首童谣,而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它已经很陌生了,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月饼是买来的,已不是自家手工制作的了。

再有几天就是中秋节了,虽然这首童谣的歌声已经逝去,但月饼作为中秋文化的载体,被演绎出了更加浓郁的文化,由其衍生的中秋收藏更是红红火火,市场关注度越来越高。

月饼模子 一个被遗忘的“古董”

上周末,赵先生回家看望父母,帮母亲整理柜子时,发现柜子的一角孤零零地躺着一个老月饼模子,拿起月饼模子仔细端详,心头涌上儿时的记忆瞬间。

这是一个带手柄的月饼模子,长28厘米,宽14厘米,厚4厘米,是用梨木雕刻的,表面看着有些年头了。这是从赵先生的祖奶手里传下来的,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油的长期浸润,表面非常平滑。

赵先生回忆,小时候一进八月,他就开始缠着母亲什么时候打月饼,母亲就早早安排,抽出一天时间自己打月饼。和面、制馅、塞馅,之后再塞进月饼模压平,然后轻轻一磕,一个印有生动图案的月饼就制作完成了。

最后的程序就是用饼铛烘烤了。“当月饼放在饼铛里飘出第一缕香味的时候,作为孩子的我们就已经垂涎三尺了。”刚把月饼从饼铛里取出来……像这样的中秋回忆小时很多。

自家打出的月饼不仅漂亮,而且很香,咬上一口,若有若无的响脆让舌尖上留满香甜。后来出现月饼加工后,月饼模子渐渐地失去了它的作用,被孤零零地置之一边。

时至今日,吃的月饼连原材料都免了,可以直接买回家,早已没人认识月饼模子了,也只有母亲一辈,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还把它当古董看待。

中秋邮票 方寸之间诉说“团圆”

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中国三大传统佳节,其中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也因此,集邮爱好者马先生对中秋节情有独钟,专门收藏了一套有关中秋题材的邮票集。

“我收藏中秋题材邮票是很偶然的。”马先生说,1988年11月,他收到朋友的来信,信封上贴着一枚《嫦娥奔月图》邮票,画上优美的嫦娥图案引起了浓厚兴趣,于是小心翼翼地把邮票揭了下来收藏起来,开始走上了中秋题材邮票收藏之路。

马先生介绍,中国邮政2002年曾发行一套《中秋节》特种邮票,共3枚邮票。第一枚“团圆”,面值80分,邮票图案是一家老小在皎洁的月光下共进晚餐时的热闹景象。第二枚“赏月”,面值80分,邮票图案是一家三口中秋节赏月的情景,月光下菊花盛开,瓜果摆满了庭堂,夫妻俩仰望一轮圆圆的明月;第三枚“月为媒”,面值2元,邮票图案是月光下的潺潺小溪旁,一对互赠香袋、互诉衷肠的情人。

中国邮政于2007年也发行过一枚《中秋祝福》专用普通邮资信封,面值2.40元,这是我国发行的唯一一枚以月亮为主图的邮资票品。再之后就是 2013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一枚《团圆》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面值1.20元。邮票图案以喜庆的大红为底色,中间为一轮金黄色满月,月上方飘着一抹祥云,月下方衬托象征富贵的牡丹花;附票图案为嫦娥奔月。

什么时候有的中秋节?据记载,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而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的名字很多,也称月夕、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众多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从古到今,中秋节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的军粮短缺问题。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